网络社会年会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反文化” ?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ENGLISH / CHINESE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

“反文化”?重置技术的一切(不)可能性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总召集人

黄孙权

工作团队

崔雨、刘怿斯、朱颜、郑叶颖、张铎瀚、蔡泽锐、徐雨姗、汤秋语、袁孟如、边子晟、王思云、马雅、张钰彬、仝昭祥、姜奕竹、韩佳欣、阮璐欣、李程锦、许可、江子祎、陈苏元、任柄霖、李宜

视觉设计

韩佳欣、郑叶颖


引言

AI 与 ChatGPT 的兴起,自然语言的历史(语料库)与使用自然语言的能力 (/prompt 提示)成为人与 AI 最亲密的互为主体世界。AI是人类普遍智能(马克思意义上)的表现,也是个人与普遍文化的对话训练。文化不外于技术发展史,(普遍)文化有自身的历史地域的抗争。这是“反文化”的意义,不是另类的,而是对立存在曾有一切的可能性。

自从文字的载体印刷术,声学储存的留声机的发明,光学成为双眼外映射的现实,历史就不再能成为单一的大叙事。历史分流于声学(留声机)、光学 (电影)与文学(打字机),就媒介角度而言,现代主义之后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文字印刷不再成为历史延续,人类总体记忆的储藏库,因为已经没有连续、可通译的阐释学了,而是不可通译、只能换位[transpose]的密码学,这是跨媒体的高光时刻,换位、借位、装配、相互转译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好的)当代艺术只不过以独特美学来展示技术演进交付给人类的文明任务而已(自带政治觉醒成为反此文明任务的形式)。

电学开始了,信息理论出现,数位技术终结了媒介的历史。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数字─文学、数字─电影、数字─ 绘画、数字─艺术…就这点意义而言,计算机是“终结了一切媒介的媒介”,也终结了“历史”。如同Friedrich Kittle说的:“数字技术带来了某种弥赛亚式的终点”。数位革命之后再没有革命了。

然而,文化是人文学科的志业,不取决于个人意向,而是取决于基于自然语言所可能的所有媒体。每一种技术发展都镶嵌于特定的文化中,“反文化”不仅反对技术发展论的单一思考,也是扩充、改变、宣传技术环境的媒介。人文学科曾经快要拜倒在能阅读字母和数字的现代机器(计算机)的光线照射下,由是,我们需要建立“反文化”的新阵地,不仅仅是反抗的,嬉皮式的,或逃逸路线,而是对立的基地。这基地应该包含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批判、性/别批判、媒介批判、阶级批判、技术哲学思考、全球南方观点等等。换句话说,要挑战单一技术线性发展史观,使得人文学科再度成为维系人类思想高度但不惧于思辨技术发展之一切可能的堡垒。今年会议,我们邀请了中国台湾、法国、巴西、葡萄牙、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地区的学者、艺术家、工程师一同,开启新的“反抗基地”!

历年由INS主办的网络社会年会,已经有超过百位的学者发表过主题演讲,五百多位的艺术家、策展人、青年学者在公开征稿下发表自己的想法,结合黑客松、科幻写作松活动汇集全世界极富创意与批判的头脑进行共同生产。今年网络社会年会将以AIathon开始,随后举行郑淑丽影片的大陆首映会,以及年会会议、思想实验等活动,最终以一部影像论文的发布结尾!欢迎各位!

(相关系列活动见文末)

时间

11月8日-11月9日

(详细议程稍后公告)

地点

上海|张江科学园区

张江科学会堂 六层

入场报名方式

👇扫描二维码报名:

年会全程开放

报名现场参与者可在会场领取同传耳机

线上直播与未报名者则无同传

直播地址

👇b站直播

https://live.bilibili.com/1802589

👇Youtube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inetworksociety

👇Slido提问箱

https://app.sli.do/event/dLjb7wURiCj98oTsrtbaLx


议程安排

11月8日

时间活动内容
上午09:00-09:30开幕发言:闵罕、黄孙权
09:30-12:00议题:“从无条件的‘我’到无条件的‘我们’再到有条件的‘你’?艺术中的联合行动变体与友情经济的呼吁” 发言嘉宾:Siegfried Zielinski
议题:“转化的病毒作为体抗战术” 发言嘉宾:Shu Lea Cheang
议题:“无力持续升级者的非科幻想像” 发言嘉宾:陈界仁
下午14:30-16:30议题:“劳动与技术:资本主义历史的过去和现在” 发言嘉宾:Franco “Bifo” Berardi
议题:“超人类面孔的资本主义” 发言嘉宾:Ana Teixeira Pinto
议题:“一封给年轻艺术家的信:如何在AI生成时代生存?”
发言嘉宾:Lev Manovich
每位嘉宾发言时间约为30分钟,之后将预留20分钟的观众互动时间。
正式议程以会议当天为准

11月9日

时间活动内容
上午09:30-12:00议题:“从广场到信息公地:追溯社交媒体的根源与未来”发言嘉宾:Lee Felsenstein
议题:“从链接到人工智能:多媒体及其在超媒体梦想中的根源”发言嘉宾:Marc Weber
议题:“计算机的反历史”发言嘉宾:Rodrigo Ochigame
下午14:00-16:30思想实验
每位嘉宾发言时间约为30分钟,之后将预留20分钟的观众互动时间。
正式议程以会议当天为准

主题演讲嘉宾

(按演讲顺序排列)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

Siegfried Zielinski

照片: Zimmermann, AdK Berlin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是柏林艺术大学的媒体理论名誉教授,欧洲研究生学院(EGS)米歇尔·福柯媒体考古学与技术文化教授,以及上海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他曾是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创校校长(1994–2000),维兰·傅拉瑟档案馆主任(1998–2016),以及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校长(2016–2018)。齐林斯基在艺术和媒体的考古学和变体学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他还与卡尔斯鲁厄艺术媒体中心主席彼得·韦伯尔合作,策划有关维兰·傅拉瑟的展览、“阿拉的自动机”,以及“思想机器:拉蒙·卢利与组合艺术”等展览。最近,他与音乐家和作曲家F.M. Einheit 合作,为Teodor Currentzi的musicAeterna平台以及多家德国广播电台制作了带有批判性诗意的音频作品。齐林斯基是柏林艺术学院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科学与艺术学院的会员。

郑淑丽

Shu Lea Cheang

郑淑丽是一位艺术家与电影制作者,从事跨类型的性别骇客艺术实践。她以作品《BRANDON》(1998-99)成为网络艺术先驱,这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委托制作和收藏的首件网络艺术作品,并以多媒体装置作品《3x3x6》参展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自1994年起,郑淑丽完成《鲜杀》(1994)、《I.K.U.》(2000)、《体液Ø》(2017)、《UKI》(2013)等长篇电影,以多元形式实验持续拓展酷儿科幻电影的想像。目前其作品《UKI》正在柏林LAS艺术基金会、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伦敦现代艺术协会等多个场馆巡回展出。

陈界仁

Chen Chieh-jen

1960年生于台湾桃园,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台湾台北。陈界仁长期和失业劳工、临时工、移工、外籍配偶、无业青年、社会运动者等进行合作,并通过占据资方厂房、潜入法律禁区、运用废弃物搭建虚构场景等行动,对已被新自由主义层层遮蔽的“人民”历史与当代现实,提出另一种“再-想像”、“再-叙事”、“再-书写”与“再-连结”的拍摄计划,他将相关拍摄计划,称为“创噪”与“生产第二层运动”。

2010年起,陈界仁更积极关注在公司王国的“全域式操控技术”下,全球越来越多人沦为泛临时工与丧失自身存在感的现实,他将这个全球普遍现象,简称为“全球监禁、在地流放”,并试图通过源于佛法的“以欲化欲”与“以幻解幻”的思辨路径,借此思考如何质变“全域式操控技术”的可能性。

列夫·马诺维奇

Lev Manovich

艺术家、作家,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理论家之一。在学习绘画、建筑和电影制作之后,马诺维奇于 1984 年开始使用计算机创作数字艺术。他的作品已在许多著名机构中展出,包括12次个展和120次国际群展,例如当代艺术学院(伦敦)、蓬皮杜中心、上海双年展和德国艺术与媒体中心。马诺维奇目前是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计算机科学系的校长教授和文化分析实验室主任。马诺维奇在四个新研究领域的创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新媒体研究(1991年-)、软件研究(2001年-)、文化分析(2007年-)和人工智能美学(2018年-)。自1991年以来,他已发表文章190篇,被翻译成35种不同语言,转载800多次。他撰写编辑了15本书,包括《人工美学》、《文化分析》、《Instagram和当代图像》、《软件占主导地位》和《新媒体语言》,这本书被称为“自马歇尔·麦克卢汉以来最具争议性和最全面的媒体史”。

弗兰科·比弗·布兰迪

Franco “Bifo” Berardi

1949年出生于博洛尼亚,是哲学、媒体和数字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积极投身于1968年学生运动,直到1972年都是“工人权力”组织的一员,于1975年创办杂志《A/traverso》。于1976年联合创办意大利第一家自由电台“RADIO ALICE”。1980年至1983年间,他在纽约担任音乐作家,并于1987年开始在博洛尼亚的阿尔迪尼·瓦莱里亚尼成人学校任教。从2004年到2017年,他在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教授媒体社会史,并于2016年获得芬兰奥尔托大学博士学位。比弗有出版著作二十余本,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代表作包括:《终结的现象学》(2014)、《英雄、大屠杀与自杀》(2015)、《未来性:无能的时代与可能的视野》(2017)和《第三无意识》(2022)。他长期与《都市》(自1978年起)、《群岛》(自1998年起)和《e-flux》(自2008年起)等杂志合作。

安娜·特谢拉·平托

Ana Teixeira Pinto

居住在柏林的作家和文化理论家。她是HBK布伦瑞克艺术学院的艺术理论教授和荷兰艺术学院的理论导师。她的作品出现在Third Text, Afterall, e-flux, Artforum和Texte zur Kunst等出版物中。同时,她也是斯腾伯格出版社《论反政治》系列丛书的编辑,以及即将出版的《熵与时间政治寓言》的作者。

李·费尔森斯坦

Lee Felsenstein

1945年生于费城,是电子和计算机领域的先驱人物。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在个人电脑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发明电脑Osborne-1。他还发起了“社区记忆”系统,一种早期的社交媒体形式。

李·费尔森斯坦毕生致力于使技术变得更加易于接触,他甚至试图为老挝的难民村庄提供无线通信。他曾获包括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会员(2016年)和电子前沿先驱(1994年)等著名奖项。费尔森斯坦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红木城,还著有一本即将出版的书。

马克·韦伯

Marc Weber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项目的策展总监。互联网历史项目依托博物馆领先的网络历史资料收藏,通过出版书籍和举办活动来探索互联世界。韦伯于1995年开始将网页历史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得到了网页的主要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爵士以及其他先驱人士的重要支持。他共同创立了该领域两个最早的组织,并在十多个画廊策划了与网络、移动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展览。韦伯也在主流媒体、专利公司和电影制作方面就相关主题发表演讲并提供建议咨询。他曾在硅谷和瑞士日内瓦附近担任软件和生物医学顾问长达十多年。他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拥有布朗大学神经生物学和创意写作双学士学位。

罗德里戈·奥奇加姆

Rodrigo Ochigame

研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人类学家,现任莱顿大学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关注计算理性的非正统模型,例如巴西的非经典逻辑、印度的非二进制图灵机以及古巴的信息科学框架。

他的教学专长包括当代社会和人类学理论、科技史和科技人类学,以及数字技术的社会维度。奥奇加姆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第八届网络社会年会系列活动

🔗 ALATHON 艺能松

2023年11月3日-11月5日 上海市张江科学会堂

🔗 郑淑丽影片《UKI》首映会

2023年11月6日 18:40-21:40 黄浦区福州路318号华设大厦101室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