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年会

第九届网络社会年会 研究生论坛|“无奋斗,不龙华”,龙华汽车站田野调查

文 / 韩佳欣,仝昭祥

什么是三和大神?

走完一楼中介档口的这一路,会听到很多叫卖声,像“收身份证了”、“快手50”、“微信300”等等。对大神而言,当他们走投无路时,宁愿不工作,而是选择卖出身上一切可以卖掉的东西。身份证市场价在500元左右;微信号需要使用了一年以上的才能卖掉,根据具体情况报价,价格在300元左右浮动以上;做代理法人的市场价3000元上下浮动。

我们可以看到,白天有很多人坐在台阶上,晚上这里成为免费的住宿

在以往研究中,三和大神是指游荡在招聘市场的新一代务工人员,他们不愿进厂工作,选择“得过且过”。“三和”一词来源于三和人才市场,一个大型招聘公司。

通过我对个人中介小哥和摩的司机的询问,我得知他们会将三和大神进一步细分:

“纯大神”——是指完全不愿意工作,他们几乎一天都躺在汽车站。对于“纯大神”而言,他们宁愿饿死也不工作。不过在汽车站时常会有免费的盒饭能让他们继续维持生活。他们在精神上主张“活在当下”,对生活没有任何追求。

“半大神”——“干一天,玩三天”是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仍然会工作,但只做日结工作。日常生活消费很低,不工作的时间在汽车站附近生活和娱乐。只要还有钱能生活,便不愿工作。 

“挂壁”——这个词是三和大神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他们通常用这个词表示自己又要过上没钱吃饭睡觉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了。纯大神正是“挂壁”状态,而半大神处于“挂壁”的边界线。

摩的大哥说,前几天在汽车站门口才饿死一个大神,尸体无人认领,最后由政府处理了。龙华汽车站一年大概饿死10人左右(这个数字不一定准确)。

他们对未来没有规划,但规划本身即是富人阶级的权利。

三和大神这个身份是流动的,“挂壁”也是流动的,当个体意识到不再想过这样的日子,且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便可以脱离这个身份和这种生活状态。

为什么有这么多大神聚集在这里?离不开龙华汽车站的特殊性。

什么是龙华汽车站?

这里不仅仅是汽车站,还是一个招工市场,汽车站内部有16家人力资源公司,这里的招工类型主要是劳务派遣工和日结工。

五湖四海的务工人员来这里寻找留在深圳的出路,自7年前政府决定对三和人才市场(同样位于龙华区,也是一个大型招工市场)进行整改‌,龙华汽车站成为“三和大神”新的居所。

为什么龙华汽车站能够成为一个大型招聘市场?

在地理优势、交通优势、政策助推等因素的集合下,这里聚集了大量工作机会和劳动力,进而形成了一个大型就业市场。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两次前往龙华汽车站时隔两个月,我目睹了这里的空间改造。

这是7月我第一次来这的时候,空荡的广场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广场空地为大神和务工人群提供了免费睡觉休息的空间。

而在10月时,这里正在进行绿地公园的改造,整个广场中央被围起来,草坪与步道替换了水泥地和座椅。

这是城市过程中对底层强硬的驱赶,公园绿地占据了大神们的温床,用更美观的景观在隐形中驱赶着影响市容市貌的大神们。

如何在大型招聘市场找工作?下面我将介绍劳务派遣中介的招工流程

总体上,在龙华汽车站,无论是中介公司还是务工人员都更青睐于劳务派遣工,即通过中介公司找工作。 以深圳富士康为例,富士康的员工有30%正式工,70%劳务派遣工

经过访谈与调查,以下是劳务派遣工和工厂正式工的区别。

手机屏幕截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劳务派遣中介招工流程

找个人中介并非必须步骤,个人中介会把务工人员推荐给中介公司或内推进工厂。若没有接触个人中介,则直接从接触中介公司开始。

但是在这个流程的每一步,都存在被不靠谱的中介欺骗的风险,如紫色图标所示: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劳务派遣中介要点总结

以下是我通过田野调查所做的关于招聘市场的要点总结:

  • 部分工厂不招在籍学生,但有些厂没有这个限制,例如富士康。
  • 所有工厂的最低要求是没有案底,规模较大的厂会要排斥有文身,染夸张发色的人。工厂认为这类群体不利于管理。
  • 工价的浮动:暑假工人高峰期(学生工),工资波动在9-20每小时,但是8、9月学生离职后,或是年后,工厂缺人,平均工资23-30每小时
  • 这些中介的赚钱方式是,中介赚取工人劳动的每小时的差价,打工时间越长,中介公司也就赚的越多。
  • 对于工厂而言,通过中介招工,如果工人发生事故或意外工厂无需担责,也不用买社保。
  • 我遇见的给我介绍中介公司小哥,在做个人中介,也就是所谓“二中界”的生意,把我这种想进厂工作的人推荐给中介公司,然后拿提成。推荐成功,对他而言,一个人能拿到200-500元左右。

在龙华汽车站,还有另外一个很常见的工作形式——日结工

日结工是什么?

这里是龙华汽车站招日结工的重要聚集点,日结工的招工时间并不稳定,主要集中在凌晨4-6点,下午五点。日结工作基本上是个人中介进行招聘,也就是所谓的二中介。在人群中呼喊,便有大量务工人员围上来。

日结是指,务工人员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就能拿到当天的工资。快递、装卸、保安、工地是最多的工作类型。优点在于能快速拿到工资,拥有比在工厂上班更自由的时间。但工作强度大,一天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龙华汽车站的日结工工资在80-200一天浮动。除了灰色产业,日结是务工人员短期内获取收益比较方便快捷的方式。

龙华汽车站周边的服务设施

中国各地都有零工市场,但是龙华汽车站结合了劳务市场和日常吃穿住行,形成完整的生态链,这在中国比较少见。

住宿:拿着25元一个床位一晚的广告牌的阿姨们在汽车站的每个角落寻找住客。

网吧:不到15元可以在网吧8小时通宵(提供免费牙膏牙刷湿纸巾等),网吧门口有很多行李箱,很多年轻务工人员选择在这里过夜。

龙华区政府偶尔会在这里提供公益住宿,但实际是为了市容市貌,基本上一周会发放一些爱心食物,例如面包。

一些公益组织或佛教组织会来这里发放免费盒饭。  

在日常生活上,这里提供了深圳相对较低的物价,能够让本就不高的工资维持更长时间的不用工作的生活,但这增加了大神继续保持这种生活状态的粘性。

按照“干一天玩三天”的说法和每天150元收入标准计算,三和青年每个月的收入大约只有1200元,比22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还要整整少1000元。相比于深圳的物价,他们无法保证生活质量。

为什么“三和大神”出现在深圳而不是其他城市?为什么深圳能够包容他们?

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节点,深圳在2023年实现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9%。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深圳具备涵盖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深圳的完整制造业产业链和高科技产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形成了独特的劳动力市场结构,非正规就业形态遍及深圳,尤其是日结工,避开繁杂的劳务流程和潜在的风险,因其灵活性和即时薪酬的特点,能够立即满足深圳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临时工的周期性需求,也为劳动者提供了灵活的就业选择。然而日结工缺乏劳动保障的弊端也在慢慢累积中显现为大量务工人员走向“三和大神”这种生活状态。

对务工人员的压迫可能发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三和大神大约从2010年代初开始出现,14年来,深圳仍留有一片温土,让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城市里。这即是深圳的独到之处。

深圳是一座由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建立起来的城市,是一座“移民城市”。2023年深圳常住非户籍人口为1172.8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65.9%,深圳是靠外来人口发展起来的,有很强的包容性。深圳以其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著称,“来了就是深圳人”是深圳的slogan,这种文化背景使得深圳对于不同背景和身份的人持有接纳态度。最重要的是,深圳的快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包括灵活的非正规就业形态,以适应制造业和服务业对临时工或短期工的需求。如前文所说,三和大神是一种流动的身份,他们曾是,未来也可能是可用的劳动力。

最后,我想分享在田野过程中我个人的独特体验。

女性困境

在网络上有大量的工厂招工视频都是以女性当作诱饵进行引流,女性被物化的问题在务工群体展现的更加裸露。

而在现实中:龙华汽车站的男女比例为9:1,在这里女性最多的地方是中介公司的门口(中介公司95%的员工是女性)。

在龙华汽车站调研的全过程,无时无刻感受到来自男性的凝视,或许是好奇,但更多是女性作为第二性,男性作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对年轻女性的审视。

由于时间问题,我的分享就在此结束,谢谢各位。

感谢黄孙权教授、王婧洁、任柄霖、江子祎的拍摄,仝昭祥的模型建造。


问答讨论

杰森·文森特·A·卡巴内斯(Jason Vincent A. Cabañes):谢谢你的演讲,非常有趣。我有一个问题很好奇。去年我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发现现金变得很难使用,几乎所有的货币交易都变成了数字化的。所以我很好奇,你提到的汽车站,那里是否也采用数字化货币交易?还是使用现金支付呢?因为你说到汽车站就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也许他们不需要使用数字交易,但我还是很想了解他们是如何支付和消费的。

韩佳欣:中国的数字支付已经很普及了,所以在龙华汽车站,现金交易和数字交易是同时存在的。 

汤姆·麦克唐纳(Tom McDonald):你在讲述的过程中用“黏性的”来形容龙华(汽车站),这很有趣。我们经常说微信是一个黏性的平台,因为你可以在那里做任何事,一旦你进入这个平台便很难再出来了。所以我想知道龙华汽车站是一个平台吗? 我们可以这样想吗?

韩佳欣:我认为可以这么说,龙华汽车站是一个招聘市场,是一个找工作的平台。除了现场招聘之外, 现在很多中介公司会利用社交媒体,而且就是用微信,比如说建微信群,通过抢红包的方式或者每天更新信息的方式去维系他的用户群体。而且,那边有很多骗子中介,所以它虽然是一个平台,但其安全性并不可靠。 


青年学者介绍

韩佳欣,现居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研究生。内容生产者,热衷于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被隐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