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来源:周蓬岸老师知乎专栏 演示场景概论(二):欧洲的电脑爱好者社群
今天就是演示场景概论第二课:欧洲的电脑爱好者社群。演示场景虽然是一个全球化的场景,但其核心社区却主要位于欧洲。那么我们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演示场景在欧洲产生并更加繁荣?它的社群的基础是什么样子的?它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有着怎样的联系?
个人电脑革命不仅仅发生在美国
在今天主流的关于计算机历史的介绍中,往往都把个人电脑革命就是简化地说成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事情,甚至更加简陋地的被描述为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再加苹果和微软的创业故事。但是我们作为研究者要知道个人电脑的革命,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也不仅仅发生在微软和苹果之间。
在美国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两款个人电脑:What Was The First PC?
一款是1971年出现的Kenbak-1,这款机器比最早的微处理器Intel 4004还要早,因此它没有使用微处理器。而第一款使用微处理器的个人电脑出现在法国,1973年法国R2E(Réalisations et Etudes Electroniques)开始销售名为Micral的微型计算机,用于工业测量等用途,而它的主要设计者,是越南裔的法国工程师André Truong Trong Thi(音译为张仲诗)
这个例子说明个人电脑革命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在不同国家它的过程和路径都不尽相同。所以当我们在思考电脑社群的过去的时候,就要把眼界放得更宽一点,尤其是今天这种以美国为中心的计算机历史的叙事非常强势的情形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或更广泛的说,作为亚洲人或者亚裔,理应对其他的计算机历史叙事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计算机套件
我们将视野放回到欧洲,在1970年代末,欧洲的计算机爱好者社群中有很大一部分实践是围绕着Kit-Computer,也就是自制计算机套件展开的。在美国的计算机历史中组装套件同样是重要的元素之一,比如苹果Apple I就曾经以组装套件的形式销售。
欧洲生产的Kit-Computer中最容易找到资料的一款是英国生产的Science of Cambridge MK14,它是后来非常流行的Sinclair ZX系列电脑的前身,另外一款是同样来自英国的Acorn System 1,它的开发商Acorn Computers,是现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流行的ARM处理器的最初开发者。开发者套件作为英国计算机社群的“底色”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树莓派基金会的创始人Eben Upton正是受到了Acorn System 1的后续产品BBC Micro的启发而成立树莓派项目的。
在当时,计算机组装套件的价格要明显低于商品微型电脑,Science of Cambridge MK14当时的售价是40英镑,而Acorn System 1是65英镑,同时期的Apple II或Commodore PET这样的机器的价格要明显高于它们,1977年Apple II的首发价格是1298美元,按当时的汇率(一美元换0.58英镑)大概要753英镑,而Commodore PET的首发价是795美元,合465英镑。因此套件计算机对1970年代末的爱好者们来说要比商品计算机在价格上友好得多。
Luxor ABC 80和“大电路板电脑”
1970年代末西欧国家除了进口美国产的商品计算机之外,也有一些厂家开发了自己的商品型计算机。这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机型是瑞典数据工业公司(Dataindustrier AB)的Luxor ABC 80,ABC80的名字来自于Advanced BASIC Computer for the 1980s,当时的售价是6000瑞典克朗,合1300~1400美元左右,与Apple II的价格相仿。正如它的名字所描述的那样,它主要的操作环境是BASIC语言。
和今天一样,美国生产的微处理器在全球市场上都有着巨大的领先优势,ABC 80所使用的,也是美国Zilog生产的Z80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也被使用在曾在与Apple II,Commodore PET同样在70年代末美国电脑市场上销售的Radio Shark TRS-80电脑中。ABC80电脑除了在瑞典生产之外,布达佩斯无线电技术厂(Budapesti Rádiótechnikai Gyár)也曾经得到过授权在匈牙利生产名为RBG ABC80的兼容机型。
像MK14或Acorn System 1这样面向爱好者的套件电脑主要依靠数字键盘和LED发光管输入和输出,如果希望让它们支持视频显示器,则需要额外的配件,而ABC80这样的商品电脑虽然开机即用,价格也更贵一些。因此在70年代末也有一些功能更强大的DIY套件出现,它们组装完成后可以像许多商品化的电脑那样直接连接电视机使用,它们的价格较前面所述的小开发板高一些,但明显低于同时期商品化的个人电脑,这一类机型有些时候也被成为“大电路板电脑”(big-board computer),具有代表性的机型包括NASCOM 1和Compukit UK101等。
i-programmer网站在2020年的文章中介绍过英国的“大电路板电脑”:The UK 1970s Big Board Computers
电脑俱乐部
伴随着电脑爱好者的增加,欧洲一些国家的电脑俱乐部也开始活跃起来,部分俱乐部活跃的记录甚至从70年代一直维持到今天。成立于1973年的英国业余计算机俱乐部(Amateur Computer Club – ACC)是欧洲较早活跃的计算机俱乐部。它所发行的通讯杂志Amateur Computer Club Newsletter(ACCN)是观察早期计算机社群非常好的史料。
爱好者保存的ACC Newsletter:G4UGM’s Vintage Computer Pages
在1973年ACCN创刊号的开头,就有一篇名为《老电脑不死》(Old computers never die)的文章,讲述了电脑爱好者们“捡垃圾”的源头:
Going to the sale led me to wonder what happens to all the old machines. Most digital computers seem to have a maximum useful life of about 10 years, or less if they are leased. Some do, of course, end up being sold as scrap or donated to the local school; but I suspect that a large number, especially those on lease, are just destroyed. This seems a terrible waste and surely there must be a way some of this ‘junk’ could be ligitemately diverted to peaceful amateur use.
去参加促销让我想知道所有的旧机器会怎样。大多数数字计算机的最大使用寿命似乎为10年左右,如果是租赁的,则更短。当然,有些最终会被当作废品卖掉或捐给当地学校;但我怀疑大量的电脑,尤其是那些租赁的电脑,会被直接销毁。这似乎是一种可怕的浪费,而且肯定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些“垃圾”中的一些转为和平的业余用途。
在1973年,前面提到的第一款微处理器个人电脑Micral才刚刚问世,而大多数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操作的,仍然是在学校和工作场合接触到的大型主机。所以在当时的爱好者看来,回收大型机构退役的旧电脑是爱好者们拥有自己的电脑最具可行性的方式。而到了1975年、1976年,就会发现杂志里关于大型主机的内容就开始减少,而更多关于微处理器,如Intel 8008,Motorola 6800等的内容出现在杂志中。偶尔还会再杂志中看到大段的BASIC或ALGOL 60语言编写的源代码。
受到英国业余计算机俱乐部的启发,荷兰的爱好者们在1978年成立了爱好者电脑俱乐部(Hobby Computer Club – HCC),荷兰的HCC运营的比英国的ACC更加成功,与ACC在1980年代中期逐渐解散,并被各地更小型的俱乐部接替不同,HCC作为一个整体活跃了超过40年,直到今天仍然有数万名活跃的会员,其2013年收购的PC-Active杂志也是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比荷卢联盟)发行量最大的电脑杂志。
荷兰电脑爱好者俱乐部活跃至今 HCC – Home
PC-Active杂志:PC-Active – Home
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电脑俱乐部是德国的混沌计算机俱乐部(Chaos Computer Club – CCC),它成立的时间也很早,1981年就成立了。CCC目前最重要的议题是泛黑客领域的技术和社会问题,比如监控、隐私、信息自由、黑客行动主义和数据安全等等。由于其对黑客领域的关注,CCC在许多地方也与密码学社群关系密切,参与支持或组织“加密聚会”(CryptoParty)。其主要关心加密通信领域的话题比如邮件加密以及I2P或Freenet这样的点对点通信协议,而并非近年来火热的加密货币。许多重要的硬件破解也由CCC成员实现,如1998年对手机SIM卡的复制、2013年对苹果Touch ID的破解和2017年对三星Galaxy S8虹膜识别的破解等等。
混沌计算机俱乐部:CCC | Home
廉价家用电脑的出现
80年代初,英国设计的两款廉价的家用电脑显著的改变了英国以至整个西欧的电脑生态:一款是Acorn的BBC Micro,另一款是Sinclair ZX系列。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它们各自开发的两款爱好者套件Acorn System 1和Science of Cambridge MK14。因此它们也算得上是爱好者电脑的后续产品。
2020年11月的Computer Shopper杂志回顾了BBC Micro,ZX81和ZX Spectrum: https://issuu.com/mark77a/docs/sinclair_in_computer_shopper_nov_2020
Sinclair ZX80和ZX81两款电脑,分别发布于1980年和1981年,是两款完全面向家庭用户设计的电脑。同时期美国的Commodore PET和Apple II等微型电脑机型,仍然以商用市场作为其主要目标,而ZX80和ZX81无论是功能还是价格,都是完全面向家庭用户而准备的。
ZX81和ZX80的配置很接近,都是基于Z80处理器设计的,而且预装的内存也都只有1KB,但ZX81改善了ZX80的一些明显的缺点,比如ZX81就不像ZX80那样在操作按键时会有画面闪烁的问题,而且加入了功能更强大的,能够支持浮点运算的BASIC语言解释器。同时由于ZX81使用可编程的自由逻辑阵列(uncommitted logic arrays – ULA)取代了ZX80上的一系列分立原件,因此价格也较ZX80更加便宜。散件从79.95英镑降价到49.95英镑,而整机也从99.95英镑降到69.95英镑。
在《从卧室到亿万产业》电影中,英国的游戏开发者Mark Eyles认为ZX81是创造“卧室程序员”(bedroom coder)这一概念的关键机型;从80年代活跃至今的游戏媒体人Rich Eddy则认为ZX81让孩子们第一次可以在电视上创作内容,让电视从一个熟悉的娱乐变方式成一个创作和实验的领域;游戏开发者Raffaele Cecco提到ZX81的硬件非常简陋,只有1KB内存,但他的试验就是从“让字幕A飞过屏幕”这样简单的功能开始的;Martin Hollis提到他曾经尝试用方块字符在屏幕上创建迷宫,而随着显示行数越来越多,内存就耗光了,而开发更大型的程序,往往需要安装扩展内存模块。这种对硬件限制的挑战和创造与试验的精神,可以说是构成英国游戏开发和电脑爱好者社群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英国产的家用电脑是BBC Micro,正如它的名字所表达的那样,BBC Micro的出现与BBC的一档电视节目密不可分,即BBC计算机认知计划《BBC Computer Literacy Project》。而为了配合这档节目,BBC向英国多个厂家征集设计方案,最终Acorn的方案入选并以BBC Micro的名称销售,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作为教学电脑。
从卧室到亿万产业:BBC Micro467 播放 · 0 赞同视频
《从卧室到亿万产业》中同样有一个片段介绍了英国的游戏开发者们对BBC Micro的印象,David Braben提到BBC Micro可以用一个命令将软件部署到整个教室的电脑里,非常适合在学校中使用;而Jez San则提到BBC Micro的BASIC解释器非常强大,可以混合BASIC代码和汇编代码,让爱好者可以通过逐步使用汇编代码替代BASIC代码的方式学习更深入的编程知识;Geoff Crammond则描述了与ZX81相似的实践,在屏幕上移动图形是编程尝试的起点。
【WTF字幕组】Micro.Men.英国电脑鼻祖.中英双语tv.sohu.com/v/dXMvNzAwOTY0ODQvMzExOTE2ODAuc2h0bWw=.html
纪录片《英国电脑业鼻祖》(Micro Men)介绍了Acorn和Sinclair争夺BBC电脑订单的故事。
Generation 64是一本介绍Commodore 64和瑞典电脑爱好者社群的书,其中的插图介绍了1983年圣诞节期间可以买到的家用电脑:Did you grow up with the Commodore 64 too?
相比英国,欧洲的其他国家并没有Sinclair ZX系列或BBC Micro那样强势的本土机型,电脑市场上的机型比较碎片化,除了美国的Apple、Commodore、Tandy、Atari,英国Sinclair等品牌的电脑之外,也能看到不少亚洲厂商的机型,比如香港生产、并曾经在中国大陆流行的伟易达Laser系列,Comx-35和Lambda 8300;台湾宏碁生产的小教授二号;以及日本夏普的MZ-700和Sord M5等等。这种碎片化,或者说多样性,也是欧洲计算机爱好者社群的一个基本特征。
电脑杂志
在1980年代,电脑杂志也曾经在欧洲的电脑爱好者社群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许多电脑杂志会以代码列表的形式刊载电脑游戏程序,这激励了青少年为了玩游戏而学习电脑编程。杂志上偶尔出现的印刷错误则让青少年们被迫地尝试自行调试和改正程序,进一步推进了电脑编程、游戏设计等知识在青少年中的普及。
Sinclair User杂志中的Program Printout栏目的主要内容,就是电脑游戏代码,更多的杂志可以在互联网档案馆找到:https://archive.org/details/sinclair-user-magazine
以游戏程序代码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游戏书籍也在1980年代出现,尤斯伯恩童书出版社(Usborne books)出版过一系列包含游戏代码列表的书籍,这些书籍往往既包含游戏剧情和玩法的介绍,又包含电脑编程的基本知识,以及完整的、适配多种电脑平台的程序代码。整本书包含大量插图,是将游戏设计和计算机科学知识结合,并向青少年教授的非常前卫的实践。
1983年出版的《编写你自己的冒险程序》不仅介绍了编程知识,也包括了游戏设计的许多内容 https://colorcomputerarchive.com/repo/Documents/Books/Write%20Your%20Own%20Adventure%20Programs%20(1983)(Usborne).pdf
由于受到代码复杂程度和电脑性能的限制,通过代码列表发表的游戏往往都是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在今天看起来相当简陋,但它们内部包含的游戏设计的思路和计算机知识却深刻的启发了当时的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电脑爱好者们。
从卧室到亿万产业:卧室程序员552 播放 · 0 赞同视频
正如英国游戏开发商Codemasters的创始人奥利弗双胞胎兄弟(Oliver Twins)在《从卧室到亿万产业》里所讲述的那样,青少年没有足够的钱去买游戏,或者买不到足够好的游戏时,就会自己去开发游戏。而这些自己在家制作游戏的青少年,后来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卧室程序员(bedroom coders/bedroom programmers)。“卧室程序员”开发的游戏有些时候会免费复制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有时也会通过杂志上发布邮购信息销售。而后来英国出现了一系列专门的软件发行商,他们从卧室程序员手中买下游戏的发行权,再大规模的销售。
这种“卧室程序员”的传统让欧洲的电子游戏玩家和美国、日本等游戏高度商业化的地区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相比美国和日本普遍认为游戏开发是一项高门槛的、专业性的工作,玩家对于游戏开发者是仰视的态度,对于欧洲的情况而言,玩家们相当长时间对游戏开发者是平视的,因为你的邻居可能就是开发市场上大卖的游戏的“卧室程序员”。
【UCG中字】游戏制作工具箱-英国卧室程序员的兴衰史 | 游戏设计史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rD4y1d7RR?zw
我们不难想象当卧室程序员和电脑俱乐部的传统结合后的成果:一个偏爱游戏和图形编程的、非商业化的电脑爱好者社群。Demoscene形成的所有条件,此时都已经具备了。
铁幕之后
接下来我们将视线从西欧挪向东欧,去看一下“铁幕”的另一边是什么情况。东欧的计算机普及较西欧更晚,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美苏冷战的世界格局造成的,微处理器率先在美国出现,但由于其潜在的军事用途,一直被限制向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提及巴黎统筹委员会,这是一个包含了美、英、法、西德和日本等17个发达国家的非正式国际组织,主要是限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出口,中国也是当时被限制出口的国家之一。在国内能够较容易获得电脑的途径是通过香港作为教育器材进口,这也是上学期《数字媒体的实验考古》课程中的常客Laser 310能够在国内小范围普及的前提。
Galaksija游戏聚会2020569 播放 · 1 赞同视频
由于获得微处理器更加困难,东欧的计算机普及至少要比西欧慢7~8年,但路径却颇为相似:都是从爱好者开发套件开始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最著名的爱好者电脑大概要数南斯拉夫的Galaksija,在1980年代初,南斯拉夫居民只能免税进口50德国马克的商品,而这基本无法购买任何商品个人电脑,如果走正常的进口,则完税后的价格会是原价的两到三倍。此外也有少量的南斯拉夫居民可以通过走私渠道获得家用电脑。
1984年,南斯拉夫发明家Voja Antonić设计了Galaksija电脑,并将设计图纸发表在《您家中的计算机》(Računari u vašoj kući)杂志上,最终有大约8000名爱好者向Antonić订购了组装Galaksija电脑的配件,成为南斯拉夫计算机普及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
2018年巴尔干计算机大会上运行演示程序的Galaksija电脑874 播放 · 1 赞同视频
1991年之后,南斯拉夫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因此其计算机社群也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在2000年,特别是2010年之后我们看到今天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前南斯拉夫国家的计算机社群又再度活跃。从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巴尔干计算机大会(BalCCon)已经举办数届,并且展现出当地爱好者对自己的计算机社群遗产的重视。
在2014年巴尔干计算机大会上,工程师Žarko Živanov介绍了80年代南斯拉夫的一系列家用电脑: https://2k14.balccon.org/media/slides/Yugoslav%20Home%20Computers.pdf
2011年,塞尔维亚的爱好者Dušan Grujić和Dragan Toroman实现了对Galaksija的FPGA复刻,2012年Tomaž Šolc使用较新的74HC芯片取代了原版Galaksija中的74LC系列芯片,并设计了CMOS Galaksija。与西欧的社群类似,东欧的电脑爱好者社群同样展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自己动手的黑客精神。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使用的电脑是是东德的KC-85,它使用的是东德仿制的Z80处理器,德国开发者Andre Weissflog开发了这款电脑的开源模拟器并发布在Github上。
GitHub – floooh/chips-test: Tests and sample code for https://github.com/floooh/chips
他也制作了一个Github Pages网站来介绍KC-85系列电脑更多技术细节:
整体来讲东欧的电脑资料没有西欧那么丰富,很多内容散落在不同语言的文档里,也给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带来了一些额外的障碍。
总结
总结一下,我们会发现欧洲的早期的个人电脑文化里面有非常重的DIY成分,欧洲流行的电子游戏往往是自制的,没有雅达利这样鼎盛一时的游戏巨头,而任天堂、世嘉的日本游戏机进入欧洲也比较晚,1986年我们熟悉的红白机(NES)才进入欧洲,而欧洲的家用游戏机市场真正建立起来则是90年代世嘉Genesis(1990年在欧洲发售)和超级任天堂SNES(1992年在欧洲发售)之后的事情了。欧洲游戏行业工业化程度比较低,而自制游戏的实践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学习电脑编程,并形成了卧室程序员的独特文化景观。
在欧洲,电脑俱乐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技术社群信息交流和活动发起的中心。不同地区的电脑俱乐部即带着各自所扎根国家的文化色彩,但地理位置的临近让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相当密切。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在对立的大背景下局部的、民间的交流让欧洲的电脑爱好者社群更加多元化。
现场问答
Q:在早期的电脑中除了微处理器还有哪些重要的芯片?
A:早期的电脑,从Apple II到ZX Spectrum和BBC Micro这些80年代流行的机型,都没有较复杂的声音和视频芯片,在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增加简易的输入输出功能。这是从70年代的自制电脑套件延续的传统。
自制电脑要想流行起来,其需要手工焊接和组装的配件必须有限,才可以保证组装的成功率。而在当时由于单个内存芯片的容量有限,许多机型都使用了多颗内存芯片,而焊接这些芯片对于爱好者来说已经是一个蛮重的负担了,但更加商业化的机型,比如Atari 8-bit系列、Commodore 64等,就有专用的图像和声音处理芯片。
问:为什么现在在讲计算机艺术时要提到演示场景?
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之外,计算机艺术的实践是广泛地存在于爱好者社群中的。社群基于计算机的创造力创造出一种数字时代的“民间艺术”,其表现力很多时候是不亚于存在于庙堂之上的一些大的企业和学院作品的,而这是今天国内时常被忽略的群体。
对应欧洲的卧室程序员社群,在中国我们有“教室程序员”社群,就是玩文曲星这样电子词典的社群,再比如改造路由器的无线黑客社群,PC modding(电脑外观改造)社群,Flash动画社群等等。也就是说中国是有“地下”计算机社群的,但至今仍然无法“出圈”不为人知。
而与之相比演示场景在欧洲已经是一个“出圈”的东西,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非遗,在2000年代,演示聚会也被Intel、NVIDIA等厂家赞助,在2010年代,愤怒的小鸟等热门游戏的开发者也出身于演示场景,工业界和“地下”电脑艺术社群是广泛联系的。我希望欧洲的经验能够给国内的科技文化社群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出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