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岸 Dr.Quest
电脑博物馆 www.compumuseum.com 站长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这样一个数字媒体的考古课程,主要是希望主要是希望能够让大家来而认识一下这些历史上的重要的数字媒体和电子媒体。展示并尝试、上手体验一下这些已经过时的媒体或者说“死媒体”、 “obsolete media – 废弃媒体”以及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媒体设备。通过这些可以亲自体验的材料,去重新审视一下今天我们所使用这些数字媒体的特性的来源。因为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些媒体技术的特性,它可能在今天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实际上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希望在上完这个课程之后,以后大家无论是做相关的创作,或者研究和批评相关的作品,都能够对相关的技术能够少一分陌生而多一份了解。
在废弃媒体博物馆网站里,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废弃媒体”的信息。
在这个课程,每一期的都会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说这一期是移动设备,而下一期是网络艺术,在2010年之前的Web会跟现在的情况颇为不同,不仅几乎没有HTML5(2008年才发布,广泛应用则更晚),许多网络内容也需要依靠浏览器插件才能访问。
对于每一期的话题,我会先试图讨论当时IT业界和日常使用这些技术的人们(也就是普通用户)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接下来则会探讨和展示当时的新媒体艺术家们用这些媒介做过什么样的作品。同时也会给一些关于特定媒体的一些背景信息。
移动设备
我们今天的要讨论第一个话题:移动设备,我带了好多小电脑:这其中有好多不同类型的PDA,也包括电子词典和UMPC。为什么第一节课要给大家讲PDA和掌上电脑这些事情呢?这是因为“移动计算”现在已经是可以说是人们使用计算机最普遍的形式了:我们普遍都是低头族,这种证据随处可见,就好像这一会儿还有同学在看手机。
正因如此,当我们今天去讨论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去“计算”(computing / computation)的话,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至少在今天的中国来说的话,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包括它们所运行的苹果iOS或者安卓这样的移动操作系统。
智能手机=PDA+通信
那么我们就正式开始关于移动设备的探讨,首先我们想一下什么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实际上就是一个带通信模块的掌上电脑。或许有比较关心苹果产品的同学可能会记得,五六年之前有一种叫“苹果皮”的产品,就是一个用一个扩展件,把iPod Touch变成iPhone。
这种把掌上电脑变成智能手机的配件,其实在199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型号的代表有上图中最右边的Handspring Visor Phone,而我带来的联想XP100+RG100组合大概是2002或者03年的产品。通常XP100掌上电脑是单独销售的,但用户如果再买一个RG100 GPRS马甲,就可以让XP100掌上电脑“穿上马甲”变成一部智能手机。联想无线背夹说明书
虽然说“智能手机”这种能够打电话的移动设备跟掌上电脑的联系要多过“功能机”时代的手机,但为什么说今天的我们叫它“智能手机”而不是叫它“connected handheld – 连线的掌上电脑”或者“communicator – 通信器”呢?即使“communicator”这个叫法还曾经广泛用来描述一些介于电脑和手机之间的产品。
这是因为在国内所有连接到电信网络的设备,都需要这个蓝色的入网标志,也就是“进网许可证”。同时这些设备在工业管理部门也是作为通信设备,而非电脑来管理。无论是在我国的工信部还是美国FCC,都需要对在本国销售的、连接到电信网络的设备做类似的入网资质认证。同时这些设备的主要销售渠道也从电脑市场转向通信器材市场,正是这些管理和销售的因素,构成了这种“能当手机用的掌上电脑”被称作“智能手机”的基本原因。
“智能手机”和“掌上电脑”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被科技巨头们有意的模糊和利用,比如苹果就曾经试图将iPhone描述为对“功能机”的改进而非“掌上电脑”的延续,在2011年苹果和三星关于移动设备触摸屏的法律诉讼中,苹果曾经做出这样的呈堂证供:
这个描述后来成为了一个被人嘲笑的梗,因为早在1992年时候IBM Simon就已经是一个装备有触摸屏,结合了PDA和移动电话的产品;而在2002年上市的Palm Treo 180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我今天的展示设备里也有一款比图中型号更新的Treo以及类似图中HTC i-Mate的Windows Mobile设备,最后一个才就是刚才提到的初代iPhone,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进化是连续的而非跳跃的。很多时候IT业界会说他们的产品是多么的创新、多么的开天辟地,但这往往这只只是营销话术而不是事实。
我今天会着重的会跟大家探讨的是iPhone之前最主流的两个移动计算平台,一个是 Palm,其实“Palm”既是一个硬件制造商的名字,国内叫“奔迈”,也是一系列使用它所开发的Palm OS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的统称,比如索尼生产的Clie系列掌上电脑也被统称作“Palm”,因为它们也运行Palm OS,并且兼容Palm的大部分软件。
另外一个在iPhone之前发挥重要作用的移动计算平台就是微软的Windows Mobile,也叫Pocket PC,在苹果和安卓出现之前,移动计算市场上Palm OS和Windows Mobile这两个操作系统就像今天的iOS和安卓一样,构成了一种双巨头的格局。
同步
2000年代每个掌上电脑用户学到的第一个新概念就是“同步”,这也是在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移动计算设备和桌面计算设备最重要的功能区别之一。在2000年代,许多移动设备是即没有Wi-Fi无线局域网功能,也没有蜂窝数据(手机网络)接入的,同时移动设备的外设接口通常也很有限,一般来说都不能插网线和U盘,许多型号甚至不能插储存卡(比如Palm Vx和更早的机型)。
但作为一种计算设备,与外界交换数据又是必须具备的功能,因此它们就需要通过数据线连接到PC,并和PC进行“同步”,把移动设备上改动的数据传输到PC,并把PC上改动的数据下载到移动设备上,“同步”可以维持PC和掌上电脑之间数据的一致性,让掌上电脑成为PC的一个“影子”,这种运作模式叫做“PC伴侣”(PC Companion)。
如果有同学用过iPhone 3GS或者其他较早的iPhone和iPod的话,可能也会用到过iPhone的同步功能,iPhone对应的桌面端是iTunes,这与Palm有Palm Desktop,Windows Mobile有ActiveSync作为其对应的桌面端类似。
无论是往iPhone里面传歌还是安装App,iPhone都可以通过先在iTunes上设置,然后通过同步来安装,而把iPhone中的iWork编辑的文件传回PC,也可以通过iTunes的同步功能实现。直到今天,iPhone仍然保留着这种从PDA时代继承而来的功能。
同步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没有网络或者网络太慢的情况,它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相比PC移动设备的计算资源往往比较有限,支持的文件格式也较PC少,桌面端的同步软件可以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数据转换成移动设备能够处理的格式传到移动端,而当文件在移动端修改后,再在同步回PC的时候转换回PC的格式,从而有效减少移动端软件的复杂度。
移动交互:20年未变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的回顾一下PDA的功能和使用场景,在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PDA流行的那段时间里,国内对PDA有很多不同的别称,比如“电子记事本”和“掌上电脑”,当然也有过很流行的广告词“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商务通”是当时流行的一个PDA品牌,在一些场景里也成了PDA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掌上电脑”通常是指那些比“电子记事本”功能更强大的,能够由用户自主安装第三方app,具有开放操作系统的PDA产品。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Palm OS和Windows Mobile系统的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就通常会强调自己是“掌上电脑”而不是“电子记事本”。
我们去看当时的PDA,特别是Palm OS的产品的时候,会发现它跟现在的这种移动设备非常像,比如说它们都会有4个快捷app热键,这种设计出现在1996年的Palm Pilot上,它是第一款Palm OS掌上电脑,也是第一款在商业上成功的,口袋尺寸的触摸屏计算设备。
在Palm Pilot之后出现的触摸屏式移动计算设备几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Palm Pilot的操作方式,包括今天的国产手机也是如此。比如我平时用的这款Vivo的安卓手机,它所使用的定制安卓系统Origin OS的主界面同样由底部的四个快捷app图标和占据大半个屏幕的app图标区域构成,而这种操作逻辑至今已经有25年了。
“四大天王”及其活用
源自PDA的“电子记事本”功能的,通过移动设备管理个人信息的实践已经渗透到商业文化中,并发展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使用移动app进行“GTD”,“时间管理”在2000年代中期蔚然成风,并成为日后Evernote和Omnifocus这些流行app出现的基础。
“电子记事本”的核心功能用术语来讲叫“PIM – 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个人信息管理”,Palm上的“四大天王”:行事历(Calendar)、电话簿(Phonebook)、待办事项列表(To-Do List)、记事本(Notes)构成了PIM系统最经典的组合,几乎所有“GTD”软件都是这“四大天王”的延申或扩展,比如Evernote是加强版的记事本,而Omnifocus是加强版的待办事项列表。
如果对国内GTD的源流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邹小强 老师的《小强升职记》,首版是2009年,几乎是国内GTD实践的活化石,另外 https://www.gtdlife.com/tools/ 上关于Palm软件Bonsai的介绍也可以更详尽的解释Palm在GTD中的用例。
接下来我要提到的一个软件,是ListPro,从名字可以看出,它也是一款增强版的待办事项列表,但在Windows Mobile爱好者们的各种极限活用下,变成了一把“瑞士军刀”,成为各类数据集的分享平台。
比如说我展示的这份“杭州美食地图”展示了2004年杭州餐馆的地址、联系方式、推荐菜品和评价,就像点开了穿越版的“大众点评”。不同地方的爱好者们往往会把各自收集来的资料通过论坛分享,我这里还有好几个数据库,比如“北京攻略”,“数字合肥”,“口袋南京”等等,是出游做功课的好帮手。
PDA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电子词典,Windows Mobile上最成功的国产电子词典软件Mdict到现在仍然是流行的手机词典软件之一。https://www.mdict.cn/
而离线浏览(Web Clipping)这个功能可能对于今天的智能手机用户就有点难理解了,离线浏览器的基本功能是将互联网上的网页先下载到PC,再通过同步功能传到移动端去浏览。在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一方面许多PDA不带联网功能,另一方面即使有联网功能流量费用也通常比较贵,而移动端新闻的需求又确实存在着。所以就出现了这种间接的解决方案。
iSilo和HandStory在当时都是流行的移动端离线浏览软件,2005年被亚马逊收购的移动端阅读软件MobiPocket也有类似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电子阅读器Kindle所使用的AZW格式就来自于MobiPocket。
在中国,官方和学界在提到移动端新闻服务的时候,往往更愿意提及由运营商主导,通过MMS彩信和WAP支撑的“手机报”服务,而较少提及PDA的离线新闻浏览功能。但在我看来,虽然手机报能够提供即时(WAP)和半即时(MMS)的新闻服务,但功能机时代的手机屏幕并不是一个适合阅读的设备;而PDA端离线浏览的操作,更加接近于今天“今日头条”等新闻app的使用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与网页相关的技术也被用来开发一些早期的网页应用程序,比如Palm的Web Clipping,最初被用在Palm VII设备上,它使用的是Mobitex网络,是一种1G网络,速度只有8kbit/s,却是第一个广泛被使用的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平台。以及AvantGo,它能够缓存用户在PDA网站上的操作,并在下次同步的时候提交用户的操作并获得结果。我们这里虽然还能够制作Web Clipping Application(WCA,也叫PQA – Palm query applications),但由于http://Palm.Net网关已经失效,而其使用的通信协议也没有公开,所以我们只能制作完全离线运行的Web Clip Application了。
在WCA的开发文件中可以了解到WCA是一种基于HTML的网页app开发框架: Developing WebClipping Applications for thePalm VII
ArcadeReality:http://www.toyspring.com/arcade/
PDA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游戏,三消游戏很大程度上就是在PDA上先取得成功的,被国内爱好者称为“钻石矿”的Bejeweled!是当时国内PDA爱好者中必装的游戏之一,而曾经火爆一时的Candy Crash则延续了这种成功。而大富翁、模拟城市、帝国时代等流行的PC游戏也都推出过PDA上的移动端版本。除此之外,早期的增强现实游戏也随着移动设备上摄像头的普及而出现,比如2007年出现在PalmOS平台上的 Arcade Reality 就实现了类似Pokémon GO的混合敌人和场景的功能,但早了整整9年。
Beam:红外线传送
在PDA的世界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比较好玩的动作就是“Beam”,也就是通过红外线来传递资料。在Palm用户社群中,用红外线来交换名片是“胖友”(“Palm发烧友”的简称)之间最有代表性的接头暗号,长按Palm上的“电话簿”按钮就会出现红外线传送的标志,这时我将这台Palm的红外线接口对准另外一部Palm,对面的Palm就会收到我设置的名片。Palm的这段广告展示了Beam的使用场景。
红外线作为90年代末2000年代初移动设备最为普遍的无线通信方式,除了用于在移动设备间快速传递信息之外,也被用于发布软件和数字营销,在当时一些展会现场会设置“Beaming Station”红外线传送站,向现场的PDA用户发布软件和产品资料,下面的资料就是2001年底特律汽车展中道奇运用红外线传送作为数字营销的案例。
http://palmtoppublishing.com/dodge/index.html
Palmtop Publishing Earns Prestigious Design Award for PDA Digital Marketing Giveaway Project
多媒体功能
在2000之后的PDA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多媒体能力的增强,特别是使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Pocket PC丰富的多媒体功能最终在与Palm OS的竞争逐渐从追随者走向领先地位,Windows Mobile内置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可以直接访问WWW网站,不过Windows内置的Pocket IE虽然与PC上逻辑相似,但并不算好用,当时的爱好者还是更喜欢使用移动版Opera Mobile和后来的UCWeb,值得一提的是,UC浏览器后来成为国内最流行的移动浏览器,并在2014年被阿里巴巴收购。
Windows Mobile上也有一个Windows Media Player,它同样有着类似桌面Windows的操作逻辑,同时也兼容像MP3、WMA这样流行的网络音频格式。不过由于移动设备性能的关系,在当时的Pocket PC上播放视频仍然需要专门压缩成分辨率较低的移动格式,当然在当时的一些PDA网站上,也提供预先压制的视频下载。
此外,Adobe Flash和VRML等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出现在Windows Mobile上,我们接下来要看到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也用到这些浏览器中的多媒体技术。
调查一下(re)distributions里的作品
在千禧年前后,艺术家们在PDA平台上的创作逐渐多了起来,新媒体艺术家Patrick Lichty在2001年上线了一个网上展览“(re)distributions”,里展就示了许多PDA相关的作品。其中一类作品是较为简单而直接的,比如Tom Kemp的Analysis,就是直接使用Palm掌上电脑的触摸屏和TealPaint绘图软件进行数码绘画。
在TealPaint开发者的官网上有一个“画廊”栏目,专门收集用户提交的,使用PDA和TealPaint创作的画作。
Palm Art Gallery of TealPaint PDA Pictures
类似的,Olia Lialina创作的漫画Zombie & Mummy也使用了Palm和TealPaint作为创作工具:
而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Margaret Dolinsky的论文《Life Drawing: PDA Required》则对PDA上的绘图有更多的讨论。
而更多的创作则将PDA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独特体验的内容展示平台,如Mark Amerika的《How to be a Net Artist》(如何成为一名网络艺术家)就是一份为在Palm上的Acorbat Reader阅读优化的艺术出版物。
而GH Hovagimyan的PalmRants探索了移动设备作为影像播放装置的使用:EntertainMe
Chiaki W. Darcy的MetaSonic,Debra Hampton的from the edge,以及David Crawford的lightofspeed ppc,Peter Dukes的Glasshouse都在尝试将Flash动画和交互放进移动设备,而将PDA变成一种提供独特观看体验的媒介。
Gregory Little的PID使用了Windows Mobile运行VRML的能力,展示了一个触摸屏中的三维空间,Orit Kruglanski则实现了通过触摸屏与文字互动的交互式诗歌。
James Buckhouse和Holly Brubach的作品Tap,则在编舞家Christopher Wheeldon和交互艺术家Scott Snibbe的帮助下创作了《Tap – 踢踏舞》,这个程序允许观众自行编写舞蹈工作,而屏幕里的虚拟舞者会练习这些动作,并产生动作上的失误。Tap程序生成的舞蹈动作还可以通过Beam红外线传送发送给其他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