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讲座

律师与黑客 | #9 链接的自由:有关超链接的合法性问题

时间:2020.6.11
讲者:顾紫翚 
整理:  房梓
编辑:房梓 
校订:顾紫翚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2020.4.16-7.2 

精修网络课程整理

十二周课程,每周一堂,每堂三小时(以内),线上进行(讲授与课堂讨论)

课程大纲 https://13.124.147.85/archives/6453

就像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一样,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也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促进了群体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的变革。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互联网并非一蹴而就:从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的诞生,到万维网的出现和普及,再到大规模的产业互联网的落地,除了技术人员之外,学术、商业、工业、政治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其中大显身手,共同塑造了当今的互联网。其中,立法者和法律工作者也在推动和引导互联网的发展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主张代码应等同于言论,因为受到宪法修正案保护,以及要求使用者将修改后的衍生作品以同等的授权方式释出以回馈社会的著佐权等等,无不彰显了法律工作者的创新与智慧。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曾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系统的回顾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立法与司法上的演进,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规律,总结提炼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无论是对我们应对当下的时代挑战,还是化解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主要是讲的关于超链接的问题。讲到超链接,就不得不讲到互联网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个如何发展起来不是说重新说一遍我们之前从60年代开始讲的阿帕网,这个事情我们已经不会再讲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整个互联网“互联”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课程视频

“互联”这个概念在1900年已经有人提出了。我会从那个时候开始,讲一讲人怎么构想这样一个互联的概念,而互联这个概念最后怎么演变成超链接的。本来计划今天的内容不是很长,但在我备课的时候发现这个话题实在是很好玩,所以我额外准备了很多资料,专门来和大家讲讲互联的概念,那些最早的人是怎么想的。

通过今天的课我希望能启发大家,思考一下现在的互联网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不只是我们看到的数据隐私之类的问题,其实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跟最早的构想相差很远了。 

最早是一群学者提出来要互联的概念,他们当时还没有电脑,因此他们实际上想建立的也不是互联网,他们想建立的东西跟今天的知识共享的概念很像:建立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能够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保存下来,让知识不要再受战争的危害或者天灾的侵害。因为大家也知道比如说像亚历山大图书馆,因为火灾最后全没了,而在一战的时候也有很多文献因为战乱消失了。 

那时候很多学者在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他们觉得一定要找一个方法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保存下来,不仅要保存下来,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串联起来。这是个很重要的点,因为大家都知道知识实际上不是分散的,不是说物理就是物理数学就是数学,或者说化学就是化学,实际上所有知识都是有串联在一起的方面的。比如说如果你不会基础的数学,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学物理或者化学方面的知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很多串联在一起的地方的。那些学者当时的构想是第一个是我们要做一个大型图书馆或者博物馆,把人类所有知识全都收集起来;第二个是我们还要探索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第一个做这个事情的人叫保罗·欧特雷(Paul Otlet),他是一个比利时人,出生于1868年,他也被称为文献学之父,因为他创造出最早的信息索引概念,所谓的国际十进制分类法。现在还有很多图书馆使用这个分类方法。他还有一个绰号,也有人他叫信息学之父。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信息学的概念最早是他们做的。美国现在很多大学图书馆科学系跟信息科学系实际上是一起的,至少像我们学校(UIUC),它的图书馆科学跟信息科学这两个系是放在一起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数据分类之类的技术,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最早都是从图书馆学、文献分类这种概念里面而来的。 

保罗这个人,他跟我们之前讲到的阿根廷图书馆的馆长一样,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整天泡在图书馆。他长大后,做了一点生意,积累了资本,他就想做一个东西能够把人类所有知识全都收集起来的计划,于是他创建了这个《世界馆计划》。当时电信电报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而且那时候电报的专利已经过期了,他看到那时候发展到可以跨国发电报做类似这样的事情了,于是他当时的想法是能不能通过电信电报技术,把全世界所有的知识全都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博物馆里面,再通过小卡片进行信息索引。

他当时的确实行了这个计划,并且拿到了比利时政府的钱。作为一个比利时人,他跟比利时政府我们要做一个世界信息中心,比利时政府也觉得这个概念很好于是赞助了他一大笔钱。但是在三年之后,1922年前后,二战爆发,比利时政府就没有资金继续支持他,所以这个事情就中断了。在纳粹入侵比利时的时候,图书馆的一部分被摧毁,里面的资料全都被腾空,拿来做第三帝国的展览馆。保罗去世之后,剩下的资料也遗失了。

我们现在去比利时的话,实际上还可以看到当时他创建的世界馆遗迹,但是里面残存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不过我觉得大家有机会的话还是要看一下这个非常有意思的,来自1930年的一次尝试。 

在一九四几年的时候,美国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继承了当时“我们要创造一个全球图书馆”的想法,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我要你相信一个全新的百科全书将会问世,在这里知识会相互连接,就像一张大网,而这些都拜一台新型机器所赐,它会放大人类的智能。我们现在再看它的描述,实际上很像我们现在描述计算机,但那时候离计算机出来还很远,更不要说个人计算机了,当时说出这些话的这个美国科学家叫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这是他在1945年的时候说的。 

一般来说我不会介绍人的生平,但万尼瓦尔·布什这个人过于厉害,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觉得一定要介绍一下他是谁。万尼瓦尔·布什,首先他自己是个非常有名的工程师科学家,他的名字后面有一大串名头,他是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二战的时候由于军队需要,要做很多的科学研究,所以他就一手就建立了这个叫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他本人作为局长。 在二战之后,他也是第一个认识到高校科研重要性的人。他当时给小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信,叫《科学,无尽的边疆》,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不一定要政府做科研,因为如果政府做科研的话,第一个你要管申请经费之类的这些东西会很麻烦,你应该把这个东西下放下去,政府提供资金,让高校人才一起来帮你做科研。这种方法第一个是可以培养人才,第二个是促进各种各样新想法的产生。小罗斯福当时看了他写的这个东西,觉得这个人想法太先进太超前了,答应了他这个想法,所以万尼瓦尔·布什是一手推动了美国高校参与科研的进程。 第三个,他是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提出人跟执行人。曼哈顿计划就是美国发展原子弹的计划。他是曼哈顿计划的发起人跟执行人,也是领导人。最后一点,他是信息学之父香农的老师。学计算机的可能会比较清楚,就觉得香农特别厉害,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信息熵这个概念,而且他也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写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论文。 这按辈分来讲的话,万尼瓦尔·布什就是现代计算机科学跟信息科学的祖师爷,所以我说这个人实在是过于厉害的,必须要介绍一下。1945年,他在《大西洋月刊》上面发表一篇文章叫做《 As We May Think 》,翻译成中文的话叫《诚如所思》,提出一个概念:能不能用微缩摄影技术来创建一个世界图书馆。他给这个图书馆起了一个名字叫 MEMEX 。MEMEX 的全名叫做 memory extend(拓展人类的记忆),所以它中文名叫拓忆机。他的概念是用这个机器来加强人类的智慧,而不是什么用电刺激脑子之类的。用这种方法把所有人类的智慧(书籍)收集到一起,把它们之间的关联全都找出来,这样子的话会更方便记忆,也会更方便寻找查阅资料。有了这样几个概念,拓忆机就出来了。 

这个图是在当时《大西洋月刊》上面发的拓忆机的原型,但是里面的具体操作我也不是很清楚,也比较非常复杂。他当时想为什么要做拓忆机,实际上我刚才讲了,第一个也是为了把人类的各种知识储存下来,避免战乱跟天灾毁灭杰出的知识。你看现在很多珍贵的古抄本都找不到了。 第二个是要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然后把人类的经验变成一个有逻辑的结果,因为有逻辑你才能记住,才能更方便查找,才能更方便使用。实际上互联的概念就是最早的超链接概念,所有跟超链接有关的东西全都是从这里来的。他当时的想法是把书本,这种一页一页的书页全都做进微缩胶片里面。 

微缩胶片大概是什么东西?像是我们小学的时候可能会经常用的投影仪,可以你把一张纸放在上面,投影会放大的那种,但是微缩胶片会体积更小。微缩胶片我之前在 Internet Archive 看到过实物,他们也是用微缩胶片来保存文献的,它是一卷一卷的保存下来,就跟电影的胶片一样。然后他是想着说除了我们要把所有的文献都保存在微塑胶片上,微塑胶片旁边还要留一个空白,可以在上面打码,比如说当你可以看到这一段,你觉得这一段跟另外一个胶片的那一段是有联系的,你就可以打上同样的码,这样还可以通过某种机器,如果你下次再看到这一段,你想找它的源头在哪里,或者是想找它跟哪个地方有关系的话,你就通过他们的码找到另外一本书的某一页。

实际上这个概念已经非常先进了,已经跟现在互联网差不多了。我也讲过,之后所有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发明都是来自于他最初的拓忆机的想法。到1960年的时候,那时候是基本上电脑才刚出现(阿帕网的诞生是1964年的),又有人基于布什的想法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这个人大家可能会熟悉一点,因为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就是 Ted Nelson,他也是是受到布什的启发。Ted Nelson 小时候读过布什写的东西,然后他受到布什的启发,在1960年发起了一个计划叫 Project Xanadu ,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的超链接文本系统,目的还是把人类的知识联系起来创建一个大型的、可以收集人类知识的数据库,我们在第二节课的时候讲过,我现在再讲一遍。Xanadu 实际上是个中国的地名,翻译成中文叫元上都——忽必烈的行宫。13世纪的时候,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忽必烈在元上都接见了他,所以后来他就把这一段写进他的马可波罗游记里面,并把这个地方称作 Xanadu ,书里描绘当时元上都的生活非常舒适,非常奢华,这也导致了西方人对东方有一些不太切实的幻想。 

后来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英国诗人,叫做 Samuel Taylor Coleridge。他也写了一首诗,叫忽必烈汗,里面也用到了 Xanadu,在诗里面,他把东方描述得非常奢华,非常美好,一个梦幻一般的地方。这个诗人也非常有名,所以之后这个词就变成了就跟香格里拉一样,成为世外桃源的一个代名词。 

如果大家看过《公民凯恩》,也叫《大国民》这部片的话,主角他自己的住的非常豪华的别墅也叫 Xanadu 。所以 Xanadu 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一个就是世外桃源的意思。Ted Nelson 起的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有一个概念是我们要创造的是一个人类知识的宫殿,一个世外桃源的意思。 

那为什么要用链接?为什么要用超链接?为什么不直接用纸张一页一页保存下来就行了?

Ted Nelson 在他的采访里面也讨论过,我觉得他讨论的非常好,他的意思是我们人类眼睛看到的和脑子里所想的东西比我们能说出来的多得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我脑子里想得非常清楚,但是我就是说不出来。如果你试图写下来,但你说不出来的话,很多时候你也没办法写出来。所以就是说你看到的,你感知到的东西,跟你想脑子里想到的东西,比你能表达出来的,不管是用纸还是用口头表达出来的要多得多,而且要丰富得多。 如果你想要把所有东西写在纸上的话,比如说如果你写一篇文章,你肯定是要有个顺序,要有起承转折,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很多必要的观点就被扔掉了。 因为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所以如果你写一篇文章,你必须要按照一个顺序来写,你可能倒叙或者正叙或者怎么样,但是知识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它可能整个串联起来的顺序、相关联的这种结构是非常的复杂和混乱,没有办法用纸笔、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因为文字必须要遵守一个特定的顺序。因此 Ted Nelson 想要做第一个是能够把把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第二个是能够把所有复杂的人类知识之间的所有关系全都保存下来的系统。现在就有几个核心理念——必须能够标记任何东西,能够在任何东西上面加注释或者加编注,能给任何东西添加笔记,能用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相关联的内容。这些东西是1960年提出来的概念,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那时候个人电脑也还没有出来,迄今为止他提出来的这些概念只有少数几个网站能做。 你现在看网页,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句子,你还是不能把它 mark 起来的。而且他还指出来一个也是给我启发比较大的观点,当年互联网最早发展的时候,人们喜欢说“你所见即所得”就是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但是 Ted Nelson 认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你看到的东西实际跟你能打印出来的东西一样,就是说现在互联网包括电脑,包括这些东西,所有为所有发明都没有逃脱纸的限制,说到底它还是一张纸,电脑也是一个平面,你在电脑上看网页,说到底还是一个平面,交互非常差,它没有办法显示知识之间的关联。苹果当然做的比较好,但是很多还是当你点开一个超链接,你会跳到另外一个网页去,有些浏览器还是没有办法做这种并排显示的。我们到现在为止,互联网的发展包括移动互联网、手机之类这样的东西都没有逃出纸的界限。我们还是以纸的思维,如同以普通的看书样的思维来设置或者创造我们现在所用的一切新的软件和技术。 

这个是2014年初的一个 Xanadu 的试用版的图。这里面你可以看到,它每篇文章是不同的界面,每一个会用不同的关系保存起来,但实际上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就理论上来讲,现在如果电脑是这样的话,理论上来讲你现在交互技术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唯一能实现它能想象的那种很复杂的交互,然后又能把这个关系完全显示出来的话,可能只能靠AR跟VR来。 

当然这是题外话,但是反正他的思想非常超前,他之后也对我们现在对于计算机的一些范式做出一些批判,这个链接我也放在这里了,就跟他批判所见即所得一样,这个链接我超级建议大家看。因为你看了这个之后,你会对整个互联网的想法产生非常大的改观。大家都知道它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你可能没有想象到它能发展到多宏大,Ted Nelson 这一篇写的就是非常经典,所以超级建议大家看看一下。 

但是,Ted Nelson 虽然想的很好,但是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他一直缺钱,包括他可能一些个人方面的问题,所以一直没有做出来,然后到1995年的时候,那时候已经过去了35年,还是没有做出来。《连线》杂志当时就采访了 Ted Nelson ,写了一篇文章叫《 The Curse of Xanadu 》,里面把 Ted Nelson 描述成了一个很古怪的人,第一个是说他思想很古怪,第二个说他事业不成功,因为Xanadu这个东西表现得脾气很暴躁。Ted Nelson当时看到这个文章很生气,说要告《连线》,但是最终并没有这样做。因为过了三十几年还没做出来,而那时万维网就已经出来了。95年的时候,互联网刚火起来的时候,《连线》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有点嘲讽他的意思:现在互联网现在我们所谓的 world wild web 都出来了,你答应我们的 Xanadu 35年了还没完成。

当然 Ted Nelson 一直没有放弃做 Xanadu 。 2014年的时候终于发出来了一个试用版本,大家也可以去用一下,但这个版本没有想的那么好,不过还是蛮有意思的,直接去 https://xanadu.com/#deliverable 这个网站,就可以看到试用版本什么样。 

试用版本它有几个特点,这几个特点基本上是综合了现代互联网一些其他服务提供的功能,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他最早在 Xanadu 设想早就计划好的,第一个就是不会失效的链接,因为我们现在比如说很多点进去404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有的是被封了或者怎么样。 防止404了这个事情现在是互联网时光机( wayback machine )在做。第二个是更简单与更宽松的版权协议。因为要信息的自由流通,能够把所有信息都收集起来,所以肯定需要更简便、更宽松的版权协议,这个现在是通过开源协议跟知识共享协议来实现的。另一个是双向链接,现在的互联网还是只有单向链接,单向链接实际上就是通过万维网跟谷歌来实现的。 Tim Berners-Lee 创造了万维网,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搜索引擎,所以有些网页之间的联系还不是那么明显,后来 Google 又加强了这种关系。Google 光靠发现了这种关系,变成这么大的公司。但当时 Ted Nelson 最初的构想是双向链接,不是单向链接。第四个是相连的文档之间并排对照,这个是个交互方面的问题。

现在苹果的交互在很多方面还是跟 Ted Nelson 最初的想法很像的,为什么?这是因为苹果在第三轮融资的时候,之前施乐公司曾给了 Ted Nelson 一大笔钱,可能是大概3000多万美金,让他去实现 Xanadu 对这个想法。这可能是他拿到的少数几笔投资,但是没做下去,于是他就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留在施乐的办公室里了。 苹果在最后靠近最后几轮融资的时候,知道了这个事情,他就跑去跟施乐讲,说我让你免费或者打折投我一点,但是你一定要让我去参观当时他们 Xanadu 办公室。所以苹果实际上有些设计上的想法,的确就是从 Xanadu 遗留下来的财产里面就拿过来了。 

还有一个特点是深度版本管理。现在比如说你写了一篇东西,如果你是用 word,或者说用 Google 或者是会用石墨文档来写的话,你实际上写完也就写完了,你没有办法看你最初的版本。Xanada 的试用版本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深度版本管理,软件上面这个功能可能会用的比较多,比如 github 。所以实际上 Xanadu 试用版本是完全照 Ted Nelson 当初的设想来做的。 

所以你看这个就可以看出来,Ted Nelson 当初的设想实际上是包括现在互联网可能几十种服务提供的功能,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庞大,也是个非常美好的设想。

在 Ted Nelson 提出这个超链接的概念之后,他一直没做出来,但也有别人受到布什的启发,也在做与超链接相关的东西。世界上第一个超文本链接就是一个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的一个学者做的,这个系统叫做名字叫《在线系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文本系统。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他还是鼠标的发明人。之后还有一些包括布朗大学、MIT、我刚才讲的施乐,还有其他一些公司也在做超文本链接方面的东西,但都做得没什么意思,所以我就不讲了。但是有一个比较有意思,就是苹果做的。苹果在1987年的时候推出了一个软件叫做 Hypercard ,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网上应该还是可以下到这个软件的,苹果公司仍在提供这个软件。 

Hypercard 主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将一堆卡片互相连起来。最初苹果做这个东西的时候,苹果当时主导这个项目的人叫比尔·艾肯森,最早的苹果系统的界面是他设计的。比尔·艾肯森他当时做这个的时候,实际上也只是自己做着玩儿,但等到他这个软件发布之后,他发现很多用户用这个在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比如说做百科全书。因为他实际上是想设计一个让编程变得更加容易的一个软件,所以它可以有一些很简单的功能,就像我们现在玩游戏一样,一个地方添一个图标,然后你就可以直接链接到另外一张卡片,不用你自己写了。 当时很多爱好者用它来做各种各样特别好玩的事情,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可能是互动小说。现在互动小说还有这种文字游戏,我们现在还是经常能见到。比如说日本特别流行的美少女游戏基本上背景都是不动的,上面会显示一段文字,你是男主角会让你做一个选择。这个游戏也是这样,是当时他们做的一个游戏的一个范本,实际上它是个冒险游戏,它会告诉你现在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你有什么选择,如果你选择比如说搜索四周,这样就会跳到另外一张卡,就有什么结果,如果你选择我只是随便看看,就会有另一个剧情,类似这样的就游戏。反正那时候很多这种业余爱好者,或者就只是喜欢这个东西的人,然后就做了很多这样的游戏,非常好玩,现在就被我们现在拿来做那种美少女恋爱游戏了。 

到1990年万维网出现,万维网具体怎么出现我也不再讲了。万维网实际上借用了 Xanadu 的想法,但是它把Xanadu 很多特别复杂的功能都去掉了。比较重要的一个点,Xanadu 是双向链接,万维网的话它是单向链接,单向链接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所有人在没有得到内容拥有者或者资源拥有者的是授权的情况下链接到该资源。比如说你写个网页,然后你链接到一个别人写得一个什么东西,你是不需要要经过原作者允许的,你直接贴一个链接就上去了。但是双向链接在 Ted Nelson 当时的设想是我可以接到你,你也要链接到我,我们两个最好还是达成一个 agreement ,所以 Xanadu 相对来说会比互联网的设想复杂。因为万维网它是使用了单向链接,它节省了一些需要中心服务器来实时更新全球链接的问题。如果是双向链接的话,一个失效,会造成很多的麻烦,因为一边失效整个就断了,所以双向链接必须要有一个中心服务器来监控整个情况。但是如果是单向链接的话,反正你本来也没有经过人家允许,断了就断了404就404了。所以的确在这方面是比较方便的。 麻烦的是,现在我们几乎动不动就能看到404,因为有一个调查说,如果你现在再去看20年前链接,2000年的那时候网页上面的链接,50%都是不能用的,因为大家都会改内容,可能网页直接就被删掉了,所以就链接到内容,基本上50%都是404,所以这个链接效率不是很高。 

因为单向链接很方便,所以在几年之后,世界就陷入到了疯狂得做网页,疯狂得制作单向链接的过程中去。

超链接有什么问题

现在我们来讲讲超链接有什么问题。它是单向链接就意味着我链接到你,我不需要经过你的允许,但是你发布的内容,比如说是有著作权的内容,或者是有专业的内容,或者不真实的内容等等,导致单向链接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刚刚说那个情况,实际上最主要的法律问题就是几个:商标侵权,商标淡化,著作权侵权,诽谤。现在又加了一个不正当竞争,还有是一个数据安全问题。我们先讲第一个这是因为我们上节课讲过,所以我把它放在第一个讲。

第一个超链接比较麻烦的问题,就是商标侵权和商标淡化。这也有一个比较有名的 case ,是跟花花公子有关的,这个被告也比较好玩。 被告他自己做了一个提供成人内容的网站,整个网站底下有一个网页,网站名叫adultsex.com ,他的网页提供了一个服务叫花花公子私人收藏服务 private collection 之类的服务,他不仅名字用了花花公子,还在上面用了花花公子的商标,并且商标链接到了花花公子的网站。他还把自己的客服邮箱也设置成了 playboy@adultsex.com 。花花公子发现这个事情之后就很气,就是说你跟我又没有什么关系,对吧?用我的名字搞得好像这个私人网站是我开的一样。然后就把被告告上法庭。结果显而易见,就百分之一百是商标侵权跟商标淡化的,因为被告跟原告之间真的是一点点关系都没有,这个 case 就是原告赢了。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理由,我觉得比较奇葩的一个案子叫 Jones Day vBlockShopper.com 。它这里面 Jones Day 是个非常有名全球知名的美国律所。之前华为要去反诉美国找的律所就是 Jones Day,所以大家可以感受到它有多厉害。Blockshopper 是一个房地产中介服务提供商,专门卖房子的。他们有时候也会在自己网站上面发一些广告告诉大家谁买了我们的房子,或者说这个房子比较好,或者说什么挑房子有什么重要的注意点这样的内容。Jones Day 有两个律师通过 Blockshopper 提供的服务,买了两套房子,他们也挺满意的,生意也的确成交了,也注册了。 

这个房地产商 Blockshopper 一看大客户,对吧? 那就写两篇文章宣传一下吧!他就写了 Jones day 公司有两个律师到我们这儿来买了房子,他们觉得这房子非常好,或者说是这个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类似这种内容写了两篇文章宣传一下。但他在文章里面就写了那两个律师的名字,同时也链接到 Jones Day 的律师个人主页上。Jones Day 不知道为什么就发现了这件事情,很不开心,它说你凭啥,我跟你又没有什么关系,于是告了这个房地产商,最后还真的打赢了。他们以什么商标侵权和商标淡化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告了。Jones Day 公司在当时特别嚣张,跟这个房地产商说你们是谁,还好意思跑过来跟我们这些律师打官司。反正这个 case 最后是 Jones Day 打赢了,但是这个 case 赢得非常的不合逻辑。因为它的被告是个房地产商,大家都知道律所是不会去运营房地产业务的,而且他只是说你有两个员工在他那买房子去宣传一下都不行。也不知道是因为法官鬼迷心窍,还是收受贿赂还是什么的,判 Jones Day 赢了,但是这是个非常奇葩的侵权跟商标淡化的案子。

第二个是著作侵权。著作侵权有两个比较有名的案子,第一个是 Ticketmaster v.Tickets.com ,第二个是 intellectualreserve v. utahlighthouse mystery 。我先讲第二个,因为第一个会相对来说比较麻烦。第二个case主要就是说 intellectual reserve它是个出版商, 会帮教堂出版一些材料。教堂里面大家可能知道他们会自己准备一些材料,比如说那种小册子,里面会载圣经里的一些话。但是呢,intellectual reserve 他做的这个材料只给教众发的,也从来没有在网上刊登过。被告可能是觉得他们做得比较好吧,直接就把册子数码化,弄到网上去了,还把这个东册子分给了其他几个认识的渠道去。原告发现了这个事情之后,就说你把这个东西撤下来,你是没有版权的。

后来被告就撤了,但他只是撤了他网站上的小册子,没把就链接到其他网站上的东西撤下来,这意味着即使你在我的网站上不能下载,但是通过以下链接,你可以在别的网站下载。这就有点像之前下盗版书的时候,总归是有几个备用链接,不可用的时候就给你这么几个备用链接的感觉。反正他当时把自己的网站上的东西撤下来的时候,但是告诉用户说你还可以使用这几个别的网站的备用链接下载。原告就很气,说你这不是摆明侵犯我的著作权。原告起诉之后,法院当时的判决是如果链接方就提供这个链接的人知道链接到这个网站上面的内容是侵权内容,你提供这种链接也是要付侵权责任的。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相当于是你故意让别人去侵权。

第二个Ticketmasterv.Tickets.com,也是著作权侵权的案子,这个是原告打输。这是一个差不多2000年初的一个案子,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叫 Deep Linking 。Deep Linking 我们举个例子解释就是假设淘宝现在是能在微信里打开的,一般会先跳出来一个页面,让你先下载淘宝,然后你再去淘宝里面打开,这个就不叫 Deep Linking ,这是直接链接,因为它是链接指向他主页的地方,你还是要下个淘宝之后才能到淘宝里面去买东西。但 Deep Linking 是你打开链接之后它可以直接跳到淘宝商品,这叫 Deep Linking 。因为它直接跳过了淘宝首页,直接链接到首页下面的一个分页面。Deep Linking 对于这种互联网运营商又有一个什么坏处?是因为当时很多的运营商都是把广告放在首页的,他得靠你看广告,看的越多他赚的钱才越多,但是你跳过他首页之后他就没办法收广告费了,所以很多网页运营商都很讨厌 Deep Linking。 Ticketmaster 是一个专门提供售票的网站,一般来说你买票的时候要先点进 Ticketmaster,你再输一个你想要买的,比如说周杰伦演唱会的票,然后他再给你导向特定的页面。你看了他的首页之后,他就相当于是可以让广告商给他付钱。 但是 Tickets 提供一个集合服务,它可以搜索,把市面上所有提供这种卖票服务的网站收集起来,如果你要买一个周杰伦的票,你就直接点 Tickets 上面提供的链接,它就会直接把你导向 Ticketmaster 里面提供周杰伦演唱会门票的页面,这样的话你就绕过首页了,那意为着 Ticketmaster 收不到钱了。反正 Ticketmaster 就很气,告 Tickets 当时的理由也很神奇,他说他网站下面的分页面的 URL 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但最后法庭没有支持他,原因是 URL 肯定不受版权保护,URL 要受版权保护的话,你多少东西得受版权保护?反正最后是规定了,如果你只是为了单纯跳个链接,那肯定是不违反著作权法的,就跟人家买了一本书,他就是喜欢从最后一页开始看,你还能不允许人家不从最后一页开始看吗?差不多就这个道理。 所以著作权侵权主要是个这种情况。

刚刚那个 case,Ticketmaster v.Tickets.com , 原告还有一项主张说是不正当竞争,相当于信息聚合网站跟内容提供商不正当竞争。法院反正也没支持,但是现在我知道国内有一些这样,美国暂时我没有找到相关的案例,就跟不正当竞争判决的相关的案例,基本上最后都是和解了。 国内我搜了一下有这种搜狐告头条,今日头条提供的信息有点像这种信息聚合的。包括百度告头条,全都是因为超链接的问题,就是不正当竞争。

还有一个超链接的问题——诽谤。这个地方美国本国也是没有告过,其他判例法的国家还是告过的,一个是加拿大,一个是澳大利亚,最后判决不一样,但是也是有点意思。

澳大利亚这个是告赢了,主要就是被告他在他的 Facebook 上面发了一个链接,然后这个链接到一个 YouTube 视频,但这个视频里面是对原告的一些诽谤,而且明显是诽谤内容,差不多是这样一个事情。原告去找被告说你把链接撤掉,被告意思就是我不撤,反正我的 Facebook 我爱发啥发啥,但是实际上这不是被告自己做的诽谤材料,这个东西就是个别人做的 YouTube 视频,被告只是发了。澳大利亚法庭他认为你的 Facebook页面相当于是你的个人布告栏,你在上面放这种诽谤性材料的话,打个比方跟那时候张贴大字报让人家看这种感觉是一样的。所以这相当于是一种诽谤。 所以如果你发布诽谤材料的话,你就是诽谤罪。这个澳大利亚 case 是告赢了。加拿大这个 case 基本上是一样的,也是发表原告的被告的材料,但是加拿大法院觉得人家只是链接到,只是在他自己网站上提供一个链接,能够链接到之后的诽谤性材料,又不是他写的跟他有什么关系。加拿大是觉得超链接不构成诽谤,不过美国暂时是没有相关的 case 的。 

最后一个是跟超链接的合法性有关的问题是个人信息保护,这个是我们在数据安全那节课稍微讲过一点,因为GDPR里面有一个权利被遗忘权,意思就是说 比如说你犯了一个罪,20年前犯的,可能也不是大罪,小偷小摸这种,可能被人发到网上,变成新闻报道了。在20年你出来之后洗心革面,什么坏事情都没干,20年后好好做人了,但是你那天在 Google 搜索,发现它还保留了20年前的链接,这上面写了你犯罪的新闻有关你曾经小偷小摸品行不好的几个问题。你想想,这已经是20年前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对吧?他就去跟 Google 说你把这个链接删掉,这是20年前的,跟现在的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已经洗心革命20年了。Google 现在基本上是可以把这个链接删掉的,因为它之前在欧洲法院有一个案子,是一个西班牙的公民告他,2011年的一个案子,也差不多是10年前了。这个西班牙人当时因为资不抵债宣告破产了。那时候在西班牙宣告破产的话,破产公告是要在报纸上公布的,反正这个破产的人在10年后他又白手起家,他觉得我10年前破产的事情已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也不是什么大事,我不过是破过产而已。 他要 Google去 把这个东西撤掉,因为当时 GDPR没 出来,Google 是不肯撤的,Google 认为这只是算法自动搜索到的。这个案子最后打到欧盟的最高法院叫做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就认为这是不行的,人人都有黑历史,你不能不让人家重新开始吧?因为大家都有想忘记的过去的,你就让人家把这东西删掉。Google 最后是删掉了这个链接。这个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一个问题。

因为今天讲了很多互联网早期发展的问题,里面我提供了一些材料,我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实际上我觉得看完之后还是会对整个互联网的共享产生蛮大的改观。因为最早这批先驱,至少 Ted Nelson 他想象的这种互联的世界,跟我们现在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之前 Vice 有一篇写他的文章,就里面有一句话写得非常经典。里面说你想想当时这种互联网先驱想的是我们能用互联网建造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能储存人类的所有知识,而现在人都在干什么?现在人都在想说我要发明一个 APP,让我点外卖更方便,思维境界差太多。 

Ted Nelson 在1974年说过一句话叫做“跟我一起做梦吧,最好的尚未到来”。我觉得这是总结这节课最好的一个说法。 

之前有一个说法,很多人会之前的互联网很好,大家想回到过去。但我觉得我们想回到的不是过去,我们想回到的实际上是未来,going back to the future ,是 Ted Nelson 这些先驱构建、它们想象中的互联网,这样的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我也希望有有一天Xanadu真的能实现。

我今天就讲到这,今天讲得特别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语速太快了。Suji之前在 Internet Archive 见过 Ted Nelson ,我觉得他在 Aaron Swartz(互联网之子)死后整个人消沉的特别快,他现在都不愿意出来说话。我不知道他现在看自己当时年轻的时候写的东西还有什么样的想法。一想到这个事,想到这一串事,我觉得这是个很唏嘘的事情。 

黄孙权:其实对 Ted Nelson 我们都知道很多故事,后期有一些家伙也在实验他的东西,比如说像斯蒂格勒,他其实有一个自己的计划,其实有点像 Ted Nelson 做的。他们觉得 YouTube 上面所有的视频都只有一种字幕,所以他们要做多重语言的多重字幕,在任何一个节点你可以贴进去。也可以做 market links 就是一段语言或一段文字,有很多不同的 links,不是唯一的一个 URL 可以连进去,有很多 URL 等等,但其实都不是太成功。网络上有很多像 Chrome 的这种 project ,它其实可以让大家共同标记,共同讨论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一次逼近梦想,但事实上有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梦。可能我们觉得现在的互联网真的不怎么互联。我比较想问的是比较直接的问题,我想知道比如那些告头条新闻的有告赢吗?

Katt:其实我没查到最后的判决,因为主要是私下和解了,所以不会告诉你最后怎么解决的,我只查到新闻。而且有时候互联网公司这种互相告他,有时候可能就是找个理由搞你,也不是说真的就是我要打赢这个官司,就是要恶心你。

黄孙权: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互联的工具,像 ISS 这种东西的发明,那时候在1999年 Indymedia Center ,独立媒体中心透过这个 ISS 的互联机制,让全球120个城市的网站可以聚合在一起,它其实很有效果的。可是像 ISS 的技术,你只要提供了 ISS 你就会被移读,比如头条新闻这种自动 fish 所有新闻的网站我以前还发现过几篇我们网络社会研究所的文章全部都头条新闻可以看到。它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但我们的链接全部都在里头的。 

Katt:因为我自己在查资料的时候,我还查到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当时 Ted Nelson ,他一直觉得双向链接比单向链接好,为什么?双向链接比单向链接好,是因为我知道你链接到我,你也知道我知道你链接到我。现在人们经常说是内容聚合者赚钱,内容提供者不赚钱,就是你写东西不赚钱,但是人家把你东西混在一起赚钱,但是双向链接的话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内容提供者会知道他的内容被谁聚合了。他当时设想的是他还想在网上创建一个微支付系统,如果你看到别人从你这个地方链接到你的话,实际上是要给你钱的。我们现在可能觉得不太能想象,但是实际上这种模式是对内容生产者更友好的,因为内容聚合者理论上来讲他会链接到你的材料,他要给你钱的,他不是平白无故拿你的东西,但现在很多都是白嫖 

黄孙权:其实在2002年2003年左右,有很多部落格,你们叫博客,博客上面很多平台是有技术的,就叫 trace back。Suji可能知道 trace back,就是说假设我今天在网上写一篇文章,我知道 Katt 在网上提了一篇文章,那么我会自动发一个信息给你,你会知道有人做了一个发布跟我这篇文章有关的链接,这叫 trace back 。那时候当然因为用的人比较少,当我们自己发现我们的文章被引用的时候,都非常高兴地说终于有人看到之类的。可是这个东西后来在博客整个商业化以后,trace back 这个功能就没有了。我的意思是说,其实好像有些技术已经做到某种 Xanadu 希望的那样,可是因为整个经济的制度或者不管怎么样,它最后其实没有扩大效果,或者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Katt :之前也有些文章在批判,现代互联网的模式是我们内容免费提供,我们靠广告流量赚钱。之前有很多人批判这种模式是100%有问题的,肯定是错的。其实真的仔细想,如果你自己是个内容生产者,你写了一个什么东西,我可以少收一点,但是你说让我一分钱不收,完全免费给别人,你还怎么活?也有这样子的问题,广告模式是一个非常我觉得非常不尊重内容生产者的模式。导致到最后大家现在习惯了广告模式,会觉得我凭什么要付钱,我就是应该白嫖,因为大家都是免费的,你这个也是服务也是免费的,服务也是免费的,我凭什么要用付费服务,反正可以卖票。 

黄孙权:是的,我那个朋友就是我们正在翻译的《社交媒体深渊》(已出版)那本书的作者 Geert,他在书里头写了一句话,他说大家其实都很愿意在 Facebook 上或者在推特上写任何东西,也很容易接受他们给我们看的广告,我们大概也没办法拒绝,可是当你要掏一点点钱给真正产生内容的那些创作者就变得特别困难。你为什么愿意付你的光纤,付你的电话费,付你的网络费,或者看 Facebook 给你的广告,可是你却不肯一点点钱给那些内容生产者,你们讲免费讲这种聚合的新闻等等,其实某种程度的谈法都忽略了你刚刚说的创作者,内容创作者到底要靠什么为生对吧?是。最终大家还是要吃饭的。是的。我们改天应该可以让 Suji 或者 yisiliu 讨论一下 trace back 。我知道有些技术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我不知道最后为什么会变成可能博客不流行了,或者大的网站根本不再做这种东西,这个技术突然几乎没什么用了等等。技术的消失或散退,它一定是跟某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或者经济的竞争有关的。我没有做研究,但我就觉得我们那个年代是很美好的,因为你写任何一篇文章,你可能提到10个人,10个人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说我被提到了,那么其实大家是在互惠双向链接过程中慢慢一起长大的。我们现在好像没有了,我们现在就跟你说的一样,全部都是被剥削的被拿去用而已。 

Katt:对,你在剥削别人,对你在白嫖人家文章的同时,然后你在被互联网公司剥削。另外,有一本书 《计算机自由跟梦想机器》( computer game and dream machine ),是 Ted Nelson 自己花钱出的一本书,1977年出的一本书,里面的图也是他自己画的。这个书现在网上实际上是可以直接下到 PDF的版本,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个书真的非常有意思。我觉得那里面讲的有一些他最原始的想法。大家如果有空去 Internet Archive 的话,那里有那本书的原版,还有还有机会见到 Ted Nelson 真人。上次Suji见到了还跟他拍了照,但我去的时候没见到(我运气比较差orz)。如果大家组团去的话,Internet Archive 馆长会非常开心。上次我去的时候完全整个人被震惊了,回来之后疯狂的跟人宣传,我感觉大家应该去考察一下。 

同学1:我想问一下现在有没有人还在做那些方面的努力?

Katt:有。我知道一个在 web 上面做 anotation 的一个项目,名字我忘记了。我见过他的创始人,是个特别酷的机车大爷。我在加州见了他,他之前年轻的时候互联网创业那一波赚了钱,可能赚得不少,之后就把自己的钱全都投进做一个非营利组织。这个组织它主要提供的服务是可以做 anotation 的 web。他们大概现在可能就十几个程序员,全职在那个地方工作,是个非盈利组织。

其他的因为现在有一些 Xanadu 提到的功能,实际上是已经被一些其他的服务带进了。现在比如说不失效的链接等等,现在互联网时光机在做。但据我所知,互联网时光机( wayback machine )之所以做这个东西,还是因为 Ted Nelson 的建议,所以其他的如果说把这些功能全都做起来的话,我倒觉得好像没有说能把 Xanadu 计划的所有功能全都实现的东西,就只有单个实现的。

黄孙权:对,我们以前有一阵子有一个人做了一个 APP,也是一个 calm 的 pardon,但后来很快就没了,他叫做 real hyperlink 。我刚刚找了一下,其实就不见了。 real hyperlink 就是有点像我们在网页上共同做标记以后共同讨论一样,它可以在每个网页上的链接自己连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家可以共同加盟每一个,大家一起加一个链接,可是可以有很多几百个上千个链接,也有风行过一阵子,后来也就没用。大概反正因为我觉得我比较老,所以我经历过的这种技术的变革跟消散可能比较。 现在的技术其实也消失了很多。这是很好玩的技术,这个技术其实当初是有点理想的,就是它要实现线路上的某种功能,所以他做了一个 real hyperlink,或者他要做那种互联用 trace back。这种其实大家都在慢慢实现 Xanadu,只是很难一次把完美的乌托邦给做完,因为能够做完的大概就不叫乌托邦或梦想了。

Katt:是。我觉得 Ted Nelson 很大的一个问题,他之所以 Xanadu 没成功,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这个问题。他想把所有东西都做好了再放出来,而且因为他本身不是个程序员,他只是懂。他的想法是说我要把所有东西都做好了,我再放出来。但是因为他的理想过于宏大,所以实践起来真的很难,而且要很多钱。但你看我们现在实际上所用的很多东西,它为什么成功?是因为它什么都没做好,就放出来了。你们愿意用我们愿意改。这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更容易至少在 computer science 这个领域的话是更容易成功的,包括 TCP/IP 协议。我们现在常用的也是 TCP/IP ,但是实际上欧洲同期有做过比 TCP/IP 好N倍的东西,但是因为它什么都要做,他们想把它做到最好再推出来,最后发现等他们做出来了之后,世界已经被 TCP/IP 占领了。 

黄孙权:对,那时候你让我想到一个以前我们去香港开会的时候,遇到李大维。他在深圳,他很厉害,他是makers,他也是 coder 干了很多事情。他跟厂商去欧洲开会,欧洲厂商抱怨说欧洲要花4年的时间去设计一台脚踏车,所有的功能必须都是用是环保材料实现,然后包装等等。 李大维就笑说你4年的时间,深圳大概可以出4000台不同模型的脚踏车了,先出来再修改有什么关系,只有你们这种欧洲中心人才要一次把它做完。

Katt:对是,实际上我觉得 Xanadu 很大一部分是毁在这个上面了。当然也有一大也有一大部分是毁在没有钱, 

黄孙权:或者他当时如果可以用 open source 的方法出,慢慢让大家在他基础上做可能就快一点。反正希望我们以后会更好。好,我们今天就谢谢 Katt,到这里结束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