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 黑客松

科幻写作是对未来的伺服机制

文/黄孙权

本文为科幻松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孙权为《寰宇社交的故事:科幻写作松得奖作品》所作序言。

媒体称2019年为中国科幻的元年:《流浪地球》电影的票房成功带起了中国式科幻热潮;《三体》《北京折叠》都获得了雨果奖;美籍华裔作家姜峯楠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降临》;翻译《三体》英文版的刘宇昆更是唯一同时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三项科幻写作奖项的华裔作家。科幻作品改编更是同类型影视片生产力的源泉,电视剧《黑镜》以互联网与游戏的未来想象预测社会关系的转变赢得全球瞩目;《西部世界》再旧的人机关系上引进了新的叙事结构;电视剧《爱、死、机器人》邀请了全球不同制作团队以动画的形式叙述18集充满惊恐爱欲的故事,震撼全球;电影《银翼杀手2049》《攻壳机动队》《阿丽塔》则显示了好莱坞电影以及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回应日本科幻文化带给世人的资产。

“科幻松写作”(Scifiathon)是史无前例的,当我一开始构想将科幻文学写作工坊与黑客松(hackathon)结合起来时,连研究所的同事们也不能相信能将文字创作当成集体编程一样,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但既然想象是我们唯一的敌人,又为何不能呢?

2018年11月底,网络社会研究所办了第三届过几年会,批判了现行智能城市理论和运作,提出智慧都市网络(Intelligent Urban Fabric)的战略。我当时做完《淘宝村:电商社会》的报告后,在与国内外嘉宾讨论环节说到,身处科技引发的“剧烈社会——空间”变动中,研究者的身体感觉、理论判断、伦理判断四分五裂,只有两个东西可以治疗我们,一是科幻、二是社会运动。无论文学、社会学、哲学都必须正视这个越发切身又越发隐蔽的危机,去构想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将技术社会化,而这一切都需要想象力。人文学科的竞争力正是想象力:不仅仅是对科技的想象,也是对政治、社会、历史的想象——乌托邦愿景与科技狂想加起来就是科幻。

沿着这个思路,网络社会研究所基于前四次黑客松的经验,设置此次科幻写作松,强调过程的强度而非成品的精致。借用黑客松的规则,要求参赛者们在48小时内进行交流、组队、提案、创作、报告。这次活动嵌入在2019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当中,比赛场地是艺术周所在的象山艺术公社的高地,整个活动像是一场节日。经过报名筛选,最终又27位参赛者入围,他们拥有者视觉艺术、文学、策展、编辑、编剧、戏剧、环境工程、物理、建筑、程序员等不同背景。

在写作竞赛前两天,我们邀请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人文学者带来“科学硬科幻”“社会科幻”两个向度,“女性主义科幻”“赛博格科幻”两个专题的论坛,每个版块以一位作家一位学者的组合方式,既谈论创作经验也分析学理。讲者有王晋康、刘洋、于冰轮、飞氘、赵海虹、詹玲、姜振宇、陈楸帆,以及韩松老师。所有筹划阶段所思考和收集的社会、生态资料,以“资料墙”的形式遍布在赛场墙面上,资料墙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宏观的、严峻的问题,也有意想不到的冷知识。资料大致分为“衣、食、住、行、育、乐”和环境,这些日常数据既琐碎又神秘,这大概就是我常对着自己跟朋友们说的“异星不在千万光年之外,它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感受了。

论坛结束的当晚,针对“寰宇社交”主题,我们举办了一场赛前热身——“世界咖啡馆”讨论会。“世界咖啡馆”是以对话为核心的集体智慧发动游戏,它的核心精神是: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而且可以取得,通过不断重新连接就能突显盲点。游戏规则简明:所有参赛者抽签分组,围坐在桌前,首先就“何为非单一物种的社交?”展开概念挖掘;25分钟后立刻再次分组,与新组员一起调动感知,讨论“进行这种社交的感受如何?”,同样持续25分钟;第三轮重新分组后,讨论内容要深入到技术细节,讨论“如何进行这种社交?”;最终所有参赛者又要回到初始位置,面对初始组员,进行40分钟的“沉思”,综合出一个简报。5组5张长桌上都铺着柏芝,参赛者们边说边写,三轮历险后回到原位,每组的地盘上都留下了他人的痕迹,所有鲜活的思考汇成一桌。

每桌设有一名桌长把控节奏,鼓励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严格的时间设定逼迫大家即兴创作。总结报告环节,我会不断询问,“有多少想法来自他人,有什么想法被压抑”;5名风格各异的桌长也报告了自己的观察情况。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重视聆听而非表达,松动了个体创作的习惯,让参赛者深入了解彼此,为之后的竞赛埋下种子。

然后,2019年6月1日“48小时”的马拉松正式开始了,沿用黑客松的方式进行“一分钟提案”,任何参赛者,无论是否已经组成队伍,都必须单独上台在1分钟内说出自己的构想和所需支援,这是活动流程中第一个让参赛者面对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与报名时相比,经过集体热身与个人秀,除了原本组队报名外,产生了4个新组合的队伍。6月2日再进行一整天写作,下午4点准时截稿。参赛者需要提交故事设定、报告ppt,以及成文的段落来展现文字功力,赵海虹、姜振宇、詹玲三位老师做现场评委。报告时间仅为7分30秒,既考研鏖战两天后的参赛者,也是对评委老师即刻点评的考验。三位老师分别回应每名/组参赛者的展示情况,有人侧重设定、有人侧重叙事,还有许多细节点评,牵出可参考的文献,剥出各个作品的闪光点。

再经历一周时间打磨,6月10日仅一人遗憾地没有完成作品,其余26位都创作出新作。所有论坛嘉宾和中国美术学院的高士明老师,以及我本人,作为最后评委,从科幻想象的创新、文学表现和思想深度三方面进行评审。在评审过程中,我享受着创造的快乐、协作的欣喜。在2019年这个特殊年份,除怀旧呻吟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事,科幻写作一定是其中之一,这本书就是最佳例证。

科幻作品总是对未来社会的想象,缺乏想象正是人文学科在技术下低头隅行,臣服其所决定的原因。开启人文学科对科幻写作之热情,就是开启社会化科技(socialized technology)的能力,能让历史多轨,文化丰饶。

但市场导向势必削弱科幻作品的批判力,科技奇观和保守的意识形态扼制了科幻作为一种次文化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的科幻作品不是逃离日常的虚幻构想,它是锐化的、激进的社会——历史的现实,勇敢而幽默地刺穿世界图像。这些作品的成功正是人文学科想象力的复苏,而非技术的成就,是人类想象走在技术发展尚有结果之前的预演,每一次预演,都提醒了人类对未来的准备,而这正是人文学科的最重要的价值。每一次科幻写作,也都是对未来的伺服机制(servomechanism),使得人类可以逃离“技术-云端”数据掌控的星球,以想象形成网络分布式回路,将科技、艺术、文学、生活作为自己的延伸,而非数据,来筹谋未来的生命。

“科幻松写作”现场及《寰宇社交的故事:科幻写作松得奖作品》均由偏飞设计公司制作

购买书籍请长按天猫、微店链接二维码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12k0.12153887.0.0.4e60687dYj4WaC&id=622986979962

fu植内容₳SUNt1C0ylj2₳咑幵👉淘tao寳👈或點击炼接https://m.tb.cn/h.Vq1yFkN?sm=d50726

http://55746611.m.weimob.com/vshop/Goods/GoodsDetail3/54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