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网络社会年会

滨野智史: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奇异社交媒体生态

滨野智史,1980年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批评家和评论员。他作为网络社会市场研究员投入网络社会与网民研究超过10年,目前已出版《架构的生态系》(2008),以及许多有关日文网络社会的文章书籍与杂志。

Born 1980 in Tokyo, Japan. Critic and commentator. Also worked as a marketing researcher on network society and netizens for over 10 years. Author of the Ecosystem of Architecture (2008), in addition to numerous books/magazines including articles about network society in the Japanese language.

演讲摘要

截至2019年,社交媒体市场被国际上的大型平台公司如(GAFA,Twitter等)所主导。 智能手机的普及是一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当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的设备并下载、安装相同的应用程序时,经济学中的“网络外部性”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现在的社交媒体是一个具有强大营销能力的巨型大数据基础架构,其产业形式与铁路和能源等传统网络行业并没有差异。

我所聚焦的是在此之前的互联网。 特别是在日本,正如日本人用自己的商业术语“加拉帕戈斯化”所指称的一样,它与以谷歌和博客为中心的Web 2.0完全不同,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 我想探究社交媒体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机会,一种也许曾经可行的社交媒体,所以我将聚焦于两种网络服务,它们都生发于日本,并已在日本大规模发展,然后引领了类似的海外服务的诞生。

第一类:从2chan到4chan。2chan是一个诞生于1999年的匿名的网络公告板。2chan有属于自己的通讯系统“线程浮动”,其设计旨在把那些无聊的话题挑选出来并使其消失,只有新鲜有趣的话题(尤其是激起强烈情感的)始终出现在公告板的前面。 匿名性促进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忽略了创作者的版权,复制粘贴有趣的内容,并逐步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 在这种环境中容易长出所谓的“模因”(Richard Dawkins)。

第二类:从niconico到哔哩哔哩。这项服务诞生于2007年,是类似于YouTube和2chan的组合(实际上,它在操作系统上也是如此)。 通常在YouTube之类的视频网站上,视频内容和评论区域是分开的。 但是在niconico动画中,视频评论会滚动并同步显示在视频播放屏幕上,通常将其称为“弹幕”。 这使用户有与其他用户实时同步观看视频的感觉。 这种机制被称为“伪同步”,这也有助于将“灵韵”(瓦尔特·本雅明)赋予虚拟明星人声“ 初音未来”中。

当这些服务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这类如此独特的UI/UX设计服务会生发在日本。我在《架构的生态系》一书中也总结了这样的猜想。 之后,随着社交媒体国际广泛性的传播和水平的提高,2chan和niconico在日本不再具有过去的影响力,但现在我对未来很感兴趣。未来会不会有一个颠覆传统、完全不同于现有平台的模式(不仅生发于日本而且也生发于中国这样的大国)?2020年之后,后智能手机时代可能会到来。 我并不知道它是可穿戴的智能扬声器还是xR(VR,AR,MR)这样的新型设备。 我也在猜想,未来是否会出现一种可以撼动现有平台行业的现象?

Galapagosization: The ecology of odd social media in Japan

As of 2019, the social media market is dominated by huge platform companies internationally (GAFA, Twitter, and so on). The spread of smartphones has made the situation decisive. This is because the “network externality” of economists plays a big role when everyone uses the same device and downloads and installs the same apps. Social media is now a huge big data infrastructure with great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its industrial form is no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network industries such as railways and energy.

What I want to focus on is the Internet before this happened. In particular, in Japan, as the Japanese themselves called “galapagosization” in business jargon, a unique ecosystem was developed that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Web 2.0 centered on Google and Blog. I would like to see the opportunity of Political Economy Criticism of Social Media, an alternative Social Media that might have been possible. So I will focus on two network services. Both are born in Japan, have grown at a mass level in Japan, and led to the birth of similar overseas services.

i. 2chan (2channel, 2ちゃんねる) >>> 4chan, Anonymous. 2chan is an anonymous bulletin board born in 1999. With its own communication system called thread-float, 2chan was designed so that boring topics were selected and disappeared, and only fresh and interesting topics (especially flames) were always on the front. Anonymity fostered a culture that ignored the creators’ copyrights, copied and pasted the interesting ones, and gradually modified and expanded them. This is an environment where so-called “memes” (Richard Dawkins) are easy to breed.

ii. niconico douga (ニコニコ動画) >>> bilibili (哔哩哔哩). This is a service that was born in 2007 and is a combination of YouTube and 2chan (actually it was operated in that way on the system as well). Usually, on video sites like YouTube, the video content and comment display areas are separated. However, in niconico douga, as it is commonly called “barrage”, comments on the video are scrolled and displayed on the video playback screen. This gives you the feeling of watching the video in sync with other users in real-time. This mechanism, which I named “pseudo-synchronization”, contributed to giving “Aura” (Walter Benjamin) to a virtual star-like Vocaloid “Hatsune Miku”.

When these services appeared, I was wondering why such unique UI / UX design services were born in Japan. My book Ecosysytem of Architecture summed up the discussion. Later,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and leveling of social media, in Japan, 2chan and niconico no longer have the same influence as before, but now I am interested in the future. Will there be an evolutionary path different from these existing platforms (not only from Japan but from a major power like China)? After 2020, the post-smartphone era will probably come. I don’t know if it is a wearable, smart speaker, or xR (VR, AR, MR) device. Will there be a phenomenon that will shake the current platform industry?

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 滨野智史: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奇异社交媒体生态

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奇异的社交媒体生态

文/[日]滨野智史 [Satoshi Hamano]

本文为滨野智史在第四届网络社会年会 | 网民21:超越个人帐户上的发言。原标题为“Galapagosization:The Ecology of Odd Social Media in Japan”。文章首发于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20年2月号。

我是一位主要研究日本网络社会问题的批评家和评论员。自1999年起,我先后就读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湘南藤泽校区和研究生院。有日本“互联网之父”之称的村井纯[Jun Murai]教授就在该校,关于互联网的跨学科研究就从那所学校开始。从那时起,我主要以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交媒体。我第一本出版的著作《架构的生态系》[Ecosystem of Architecture]获得了日本一个虽小却很有声望的网络社会奖,后来被翻译成繁体中文出版。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日本信息与网络社会三十年历史(被称为日本平成时代)的文章。文章已被翻译成中文并于今年发表。因此,我已经做了大约十年的批评家,但并没有继续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原因是我并不觉得做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田野调查需要大学这个环境。作为该领域的一名研究人员,我在从事评论工作之外,还任职于日本一家为企业对企业[B2B][1] 提供软件即服务[SaaS][2] 的公司。

*

今天我想介绍一种叫做“加拉帕戈斯化”[Galapagosization]的现象。

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因为这是一种主要用于日本互联网技术[IT]行业的商业行话,稍微有点“受虐狂”的意思。当然,加拉帕戈斯群岛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灵感的源头,在远离大陆的岛屿上,动植物生态系统产生了独特的进化。因此,加拉帕戈斯化是一个用来比较信息技术产业独特演变的术语。尤其在苹果手机出现之前,日本电子设备制造商生产的手机极其复杂精巧,拥有着以“我的移动通信模式”[i-mode]著称的网页浏览器和订阅服务,以及应用程序市场。换句话说,它的实际功能与苹果手机相当。因此,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在日本,苹果手机的销量应该很差,但我们马上意识到这一想法并不正确。这种在日本国内过分专注于独立发展,而在国外失去竞争力的局面就被称为加拉帕戈斯化。

今天我并不意在分析日本信息产业的结构性失败,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加拉帕戈斯化现象以不同的角度来批评社交媒体。加拉帕戈斯化不仅出现在手机等硬件领域,同样出现在日本的社交媒体领域。除了全球普遍使用的主流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照片墙[Instagram]等,日本出现了变异的社交媒体服务,并且这些社交媒体服务获得了大量用户。这些另类的社交媒体有其形式和生态,我希望借此机会通过对当前网络社会的观察,对其进行批判。

*

今天我将介绍两种特殊的日本社交媒体。

第一个是“双叶频道”[2chan]。它成立于1999年,是一个用户可以匿名发表评论的庞大网络论坛[BBS][3]群。起初,双叶频道是一个完全匿名的网络论坛,因为它没有保存任何互联网协议[IP]日志。在日本,双叶频道这个匿名的网络论坛因其用户规模和网络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双叶频道”版面

这里出现了一个神秘点:在这个匿名的网络论坛,所以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而不用担心其他人的眼光。这看上去可能是一项吸引人的服务,但是也存在一个大问题,对于一个庞大的网络论坛用户群体来说,寻找有趣、有用、好笑之类的信息非常重要。是的,亟需一个搜索引擎。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搜索引擎的准确性仍然很低,但是谷歌戏剧性地改变了这一点。谷歌专注于超链接,这是万维网[WWW]的其中一个特点,通过基于网页之间的链接图结构,对有用的网页进行排名来提高搜索的准确性。被称为“博客”的内容管理系统[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之所以流行,也正是因为它拥有永久链接和引用功能(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其内容很容易被谷歌搜索到。这一万维网-谷歌-博客的关联正是新一代网络[Web 2.0]前夕的信息革命。

然而,在日本,尽管没有搜索引擎机制,但双叶频道在谷歌和博客出现之前已开始流行。为什么双叶频道没有搜索功能?这是因为当时双叶频道的服务器资源有限(如果没有现在的固态硬盘SSD,机械硬盘HDD会非常昂贵),因此双叶频道用户无法在每个线程上发布多于1000条评论,当达到1000条评论时,线程将被停止并存储在“过往日志库”中,无法读取。换句话说,每一个线程页面都会从万维网上消失,因此搜索引擎变得毫无意义。尽管如此,双叶频道还是对其所拥有的数百万用户数量而感到满意。

考虑到这一关键性线索,可以解释为“双叶频道是一个容易发生信息选择的环境”。它采用了一种叫做“线程浮动类型”[thread float type]的界面设计。如果有任何帖子发布,将会显示在网络论坛类别的线程顶部。换句话说,一些新的交流或正在发生的信息共享热点线程会显示在顶部。相反,无人问津的、看似无聊的线程则会从类别顶部消失。

此外,由于双叶频道是一个匿名网络论坛,对内容的复制和粘贴这一“慷慨”的文化得以传播。因为匿名促进了无视版权和复制、粘贴现象。这是一个只由AA(Ascii编码艺术)字符、笑话或称为“模板”[template]的拙劣模仿作品所组成的图像(表情符号)。在英语网络文化中,它和“互联网迷因”[internet meme]是一样的。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认为“迷因”是一种文化基因。[4]可以说,网络社会确实加快了迷因的传播速度。搞笑迷因被一个接一个地复制粘贴,稍加修改后即传播开来。

由AA字符组成的“颜文字”

在这里,我想选择一个非常敏感和政治性的话题作为象征迷因的一个例子。在东亚,由于日本曾经发动过的侵略战争,有时会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邻国之间爆发敌对情绪。当然,这就像日常事件一样发生,特别是发生在被称为网络右翼的网民中。

其中,“日本鬼子”[Nippon Oniko]是一个不同寻常且典型的迷因案例。这个词是汉语中侮辱日本人时广泛使用的俚语,2010年在双叶频道中被人格化为一个“卡哇伊”的角色。换言之,这是一个玩笑似的项目,用“萌”(卡哇伊)的力量来吸引那些想要通过搜索来欺骗日本的中国网络用户。这只是一个幼稚的恶作剧,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惊讶或者不舒服,但至少它代表了诞生在像双叶频道这样空间里的迷因的特征。简而言之,是一种“扭曲”[distortion]。从厌恶到萌,从政治到亚文化,高度的折射率和压稳性制造着愤世嫉俗的笑声,产生着众多自发的参与者。

萌化“日本鬼子”

*

另一个我将介绍的日本最大的视频分享平台——微笑动画[Nico Nico Douga,简称N站],其特征是在油管视频[YouTube]或优酷视频的基础上增加覆盖和滚动“双叶频道”。该平台成立于2006年,最大的特点是在视频播放屏幕上滚动评论,屏幕上有时会同时充满了许多条评论。这被称为“弹幕”,相当于表明视频内容使观众的兴奋点达到顶峰。在它出现在日本后不久,N站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受欢迎并流行的视频平台,甚至超过了油管视频。

无须说,油管视频和其他“视频分享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在互联网上分享和观看视频内容。评论只是用户观感和其他内容的副产品。然而,在N站,从发表的评论覆盖了视频,视频反而变得“不可见”这一点可以清楚地印证,观看视频内容本身不再是主要目的。N站的目的不是“视频分享”,而是在观众间进行“体验分享”。换句话说,它也可以被称为“视频观看体验分享平台”。

我用“伪同步”[pseudo-synchronization]的概念来解释它的特性。N站的用户在观看屏幕上的评论时,仿如感受到实时地与其他用户一起观看电影。然而,他们却是在不同的时间观看视频并发表评论。看到视频的用户会产生“此时此地”共享视频并进行交流的错觉。这种错觉从客观的角度看,其发生的通信是“异步的”[asynchronous],但每个用户的主观体验是“同步的”[synchronous],所以我称之为“伪同步”。

“微笑动画”上被“弹幕”淹没的影片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出,大规模复制技术如摄影和电影的出现将使艺术作品失去“光晕”[Aura],这是因为艺术作品的“光晕”是由独特性和一次性体验的条件造成的。换言之,

“光晕”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物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实的存在,在一个一次性的地点“此时此地”感知和体验此物。

大规模复制技术的出现带走了人们的“一次性”[one-time-ness]。

接着,N站的出现为本雅明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微笑视频的用户可以通过按需播放视频来获得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观看视频的体验,其“伪同步”系统复制了“此时此地”的观看体验。这种体验不是一种独特性,而是一种伪存在。本雅明的“复制技术”是对艺术作品“物”一面的复制,而N站则经历的是“体验”一面。

N站的伪同步机制刺激了用户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UGC]。电子音乐制作语音合成软件Vocaloid的初音未来[Hatsune Miku]就是一个著名而典型的例子。她的设定是一个虚拟歌手,实际上则是人工合成声音的声乐合成器。简言之,她只是一个声乐电子乐器。然而,初音未来在N站获得了巨大的人气,其创意网络不仅延伸到音乐,还拓展到舞蹈、乐队表演、角色扮演、演唱会等方方面面。在我看来,初音未来是双叶频道类匿名社区的一个象征,她将每个创作者的独特作者身份隐匿其下。

“初音未来”live现场

*

为什么这种网络服务会在日本出现?是因为集体主义避免了日本社会的个人主义吗?是因为“耻文化”吗?还是因为日本社会陷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经济停滞?这种基于文化或经济背景的假设很有趣,如果各位对此感兴趣,可以阅读我的著作。

然而,今天我想到的事实是:其中的某些服务平台突然转移到了其他语言区。对于双叶频道来说,则是四叶论坛[4chan]的成立。四叶论坛实际上是2013年基于“双叶频道”源代码创建的一个匿名网络论坛,这是一个类似于双叶频道的图片分享网络论坛。这一事实同样适用于许多迷因,匿名网络激进主义运动也是如此。Incel(“非自愿独身者”)在日本通常被用来形容叫做“himote”的迷因,类似另类右翼的网络群体(只是部分,不是全部)。匿名者利用网络的自由攻击不同的公司和国家,但这些政治特征并没有在日本双叶频道上共享。日本双叶频道的匿名者更多是发表无意义的乱语,避谈政治。

至于N站的转移,则是中国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BiliBili]的出现。哔哩哔哩网站与N站的界面几乎相同。据维基百科记载,“Mikufans”最初是初音未来的粉丝网站,由A站[AcFun]成员徐逸于2009年6月26日创建。由于A站有时会无法访问,因此初音未来粉丝网站是作为A站的稳定替代品而被创建。2010年1月24日,它更名为BiliBili,取自《某科学的超电磁炮》女主角御坂美琴[Mikoto Misaka]的绰号。毫无疑问,该服务平台深受动漫文化和N站的影响。

为什么这些出生在日本的加拉帕戈斯“物种”会突然转移到另一个环境?它看起来像是附着在飞机乘客身上的植物种子。总之,简单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处都有极客/御宅族”[Otaku]。双叶频道和N站都被认为是日本极客/御宅族的网络文化。使用脸书和照片墙的用户是一群不反感暴露自己脸和生活的人,在日语中,他们被称作“リア充”(现充,意思是现实生活充实)的人。匿名文化则面对并回避这一现实,网络是另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天堂,御宅部落聚集在此。

“四叶论坛”(上)及“bilibili”(下)界面

*

这就是我对加拉帕戈斯化(现象)的全部解释。最后,让我们扩展出一些可能的影响和讨论。这是一个重大的与网[Netizen]相关的主题。

当我被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听到“网民”这个词时,我想起了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作为对美国政府发布的《通信规范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的反抗,该宣言于1996年发表,将黑客激进分子热爱网络自由的前沿精神展露出来。我觉得这是美国思维的典型表现,这里的主体是一个开拓前沿的独立个体。公民是个体的集合,而网民则被认为是公民的网络空间版本。例如,近年来被欧盟所遗忘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对平台商提出了明确的批判。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加拉帕戈斯化的服务平台上的网民并没有作为公民的政治意志和主权意识。主要角色不是个体,而是匿名迷因的集体运动。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团结,而是“蜂群”,和“自私基因”[selfish gene]一样,匿名网民和奇异的社交媒体可能仅仅只是携带迷因的载体。

正如黄孙权教授在本次会议的宣言中所说,现实是网民的所有行为和感知都被作为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加以利用。即使是迷因,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数字营销工具。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在抖音[TikTok]的参与性舞蹈发布活动,迷因成为数字资本主义中注意力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

然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被看作是对网民和社交媒体的普遍性和国际标准化的一种抵制。使用脸书、信使[WhatsApp messenger],在推特、照片墙和抖音上炫耀自己的生活,就足以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开展现代的“产消者”(由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提出,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活动。不过,双叶频道、N站以及类似的服务平台则表明,仍有一定数量的人对所谓的普通社交媒体并不满意。

问题正在于匿名性。对于那些寻求匿名的用户来说,存在一个普遍的理念:“我们创建的匿名社区是一个共享财产,不应该被窃取或用于任何金钱利益。”在日本,这种想法在双叶频道和N站中被称为“ken-cho”。他们厌恶与金钱为伍,且常常以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受到称赞。在社交媒体上,个人获得的任何声誉资本,比如“赞!”,结果就属于该个人。然而,在匿名世界中,即使表达方式或内容是“被赞”的,声誉资本也不属于作者。迷因只是漂泊于网络海洋,它是匿名网民共享的“公地”[commons]。所以,似乎并没有一种常见但可替换的抵抗方式阻止像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这样的大型平台商们去利用这份“公地”。

本文作者滨野智史著作《架构的生态系——资讯环境被如何设计至今?》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网络生态学家或自然学家,我未来的兴趣在于寻找世界网络某处可能存在的另一个背离主流数字资本主义的加拉帕戈斯化运动。是否会出现一种不同于现有平台的进化路径?2020年后,后智能手机时代可能会到来,我不确定它是否是可穿戴的智能扬声器,还是“某某现实”[xR(VR、AR、MR)]设备。又会不会出现动摇目前网络平台行业的某种现象?

我想网络社会研究所是一个交换信息和网络链接的有用场所。本人希望继续绘制加拉帕戈斯化现象的地图,如果各位有相关的知识信息,请与我分享。

[张晨 译]

脚注

[1]B2B也有写成BTB,是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译者注

[2]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缩写名称,意为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译者注

[3]BBS,网络论坛。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直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译者注

[4]Meme一词最初源自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