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网络社会年会

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IUF)报告人 | 王坚:城市大脑:一个城市的演化和突变

[mks_dropcap style=”letter” size=”52″ bg_color=”#ffffff” txt_color=”#dd3333″]王[/mks_dropcap]坚,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创始人,云栖小镇及雪浪小镇创立者、名誉镇长,2050志愿者。

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

2009年9月,创建阿里云计算公司并任总裁,领导团队自主研发了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建立了互联网规模的通用计算平台,完成了云计算公共服务的商业化。同年提出并主导了阿里巴巴集团“去IOE”战略。

2010年8月开始,率领团队孵化并打造了YunOS,建立起商业化的操作系统平台,用于手机、汽车和电视等智能设备。

2012年9月,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2014年,成立了跨杭州和西雅图的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 Technologies),从事前瞻性研究。

2013年年初,在杭州发起创立云栖小镇,为年轻人打造不一样的创业创新环境。

2016年4月,在云栖小镇提出了城市大脑设想和构架,并在杭州开始建设,让城市大脑像电网和交通设施一样,成为未来城市新的基础设施。

2017年8月,在无锡发起创立雪浪小镇,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相互融合,让互联网和数据成为制造业的新基础。

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前,王坚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是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系主任。

2014年,荣获“中央电视台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Dr. Wang Jian

Chairman of Alibaba Group Technology Committee, founder of Alibaba Cloud, honorary mayor of Yunqi Cloud Town and Xuelang Town,and the Volunteer of 2050.

In September 2008, Dr. Wang joined Alibaba Group as Chief Architect, responsible for the group’s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platforms.

In September 2009, he founded Alibaba Cloud and took on the role of president, leading a team to develop a large scale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Apsara. He also oversaw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et scale, general purpose computing platform and complete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services. In the same year, he began implementing Alibaba Group’s de-IOE strategy.

Starting in August 2010, he led a team to incubate and launch YunOS, a commercial operating system to be used for cars, mobile phones, televisions and other smart devices.

In September 2012, Dr. Wang became Alibaba’s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In 2014, he established the 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 Technologies (iDST), with locations spanning Hangzhou and Seattle, to conduct prospective studies.

In early 2013, he launched Yunqi Cloud Town in Hangzhou to give young people a unique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innovate and start companies.

In April 2016, he proposed the concept and framework of the City Brain, and began working on the world’s first City Brain project in Hangzhou. Just like electricity and roadways, the City Brain will become a new form of infrastructure for cities of the future.

In August 2017, Dr. Wang launched Xuelang Town in Wuxi,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the Internet, and encourage the Internet and data to become a new foundation for manufacturing.

Before joining Alibaba, Dr. Wang served as deputy head of Microsoft’s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standing committee. Before that, he wa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doctoral adviser and department head at Hangzhou University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In 2014, he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Top 10 Nationwid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ors of the Year.


城市大脑:一个城市的演化和突变
City Brain: Evolution and Mutation of a City

相关链接
Reference

“云计算之后,我为什么要做城市大脑?”

报告正文

时间:2018年11月21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报告厅
文字整理:黄利红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演讲

首先谢谢黄孙权教授的邀请,让我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黄教授刚称我是有实践力的梦想家,让我想起曾经有个记者对我说,自己有梦想还去实践,这叫作弊。我今天要讲的其实完全是我自己的实践,我既不做城市的研究,也不做关于城市未来的设想,讲的完全是我个人的经历。

我觉得很有意思,我的个人经历跟今天这个会的名字还有点关系。其实我非常好奇,这个会议是先有英文名字,还是先有中文。看着中文,我觉得很难翻成这样的英文,看着英文,我觉得也很难翻成这样的中文。可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非常不稳定的。但我刚才听了黄教授的解释后,我觉得把这“网络”和“fabric”等同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自己觉得人类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其实就是做了一个网络。但可能今天大家讲网络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讲Internet。也许从发展的角度,人类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一个网络。我跟刘畑在云栖小镇做“博悟馆”的时候,大家有一个“九张网”的思路(创作《互联网的自然起源》)。比如浙江这一带的水网非常丰富,这是当年的“互联网”。这个词的演进还是蛮有意思的。

云栖小镇,博悟馆
云栖小镇,博悟馆,《互联网的自然起源》 ,作者:王志鹏、侯雨濛、李朝林、尤利、王妙雅、信阁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词就是“intelligent”。其实到今天为止,我看到这个词翻译成“智慧”,心里还是很难受。因为我是学心理学出身,这个词在心理学领域从来不会翻译为智慧。但是我相信,intelligence是生物体进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intelligence。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中间的“urban”就更加有意思了,跟我今天的主题有关系。当然我不是一个Urban Planner,今天我才知道中文的“城市规划”翻成英文是“urban planing”,以前没那么明确。按我自己的理解,city应该胜过urban,不知道黄教授怎么看。

回到我自己的主题,三五年来我第一次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才会有这句话:城市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当然,这个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完成的。我相信世界上很少有某个东西像城市一样,发挥了这么久的功能,还继续在发挥,这也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就我看到的材料来说,今天很多人在讲,乡村其实也是城市的一部分。这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理解。

如果讲到都市或者城市本身的话,我觉得还是要说几句跟技术有关系的事情,可能大家已经不太去关心这些事情,因为习以为常了。

第一个事情就是地铁。就大概是160年以前,伦敦有了第一条地铁,今天地铁成了一个稍微大一点城市的标配,特别是在中国,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但是,大家也知道,尽管这个东西对大城市很重要,但事实上大部分城市是没有的。但另一个东西是今天每个城市都是有的,就是电。也就是在大约一百四五十年以前,纽约第一次有了电网。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在讲技术跟我们的关系的时候,大家忽略了一件事情,大家把已经变成你生活一部分的技术,跟你想象中的技术混在一起了。所以我想,黄教授引用的“技术不好、不坏也不中立”这句话意义不是很大,因为你接受了技术时,技术是好的;当技术伤害了你,它就是坏的;你漠不关心的时候,它就是中立的。这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理解。

实际上我就是想说,对很多技术大家习以为常了,比如电。今天我们已经不会特别在意它,但如果没有电,我们这样的会都开不成。可能大家都没有特别想过,今天没有电,我们唱歌也唱不成。我相信现在很少人会去想,今天没有电,我们所谓的音乐会还存不存在。我觉得这种关系才是真正的技术跟我们生活的关系,而不是说你直接拿一个技术来干什么,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所以我自己认为,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永远是人的一部分,这是人们没有办法回避的。如果没有电,不用说摩天大楼不会有,甚至可能连我们会场这样的建筑都没有,因为建筑图纸都是在电脑上画出来。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影响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更极端地讲,我们的夜生活也是电创造的。我想至少我不是一个争论技术是好还是坏的人,我们只认为它会带来很多变化。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Dig

同样,大家也知道技术肯定会带来很夸张的、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在我看来,最夸张的事情是当我们修了那么多高速公路的时候,在2007年波士顿有个Big Dig计划,很夸张。光是固定的成本就花了150亿美金,如果加上利息大概花了240多亿美金,修了大概12英里的路,包括隧道和高速,只解决了12英里的问题。所以大家可以想想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对城市造成非常大危害的例子。 这个例子会让我们想一个问题:一个城市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展?我自己觉得2007年波士顿这个案子是重新思考的契机。

但又有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到了2050年的时候,会有超过7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如果不从社会学的角度,而从一个看起来比较功利的角度看,那我自己觉得,这么多人也许只有生活在城市里,才可以享受我们今天可能认为的一个“好的生活”的标准。

我今天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件事情,就是一个城市里边有很多东西是最最基本的。我自己觉得交通就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尊严。刚才黄教授讲的那个所谓的门禁社区,实际上有关人的尊严,而不是一个住房大小的问题。同样请大家认真想一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很不容易,还要把所有的生命浪费在堵车上,这是非常不人道的,这已经不是一个堵车的问题,而是个人道主义问题。所以我觉得北京还是个很不人道的地方,如果年轻人每天上下班的时间要比杭州要多出一个小时的话,时间加起来是个天文数字。我觉得一个城市就是应该让人真的有尊严地活着,这是做技术时应该要尊敬的地方。技术是不是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尊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图片来源:https://et.aliyun.com/brain/city

我想讲的例子是,杭州从2016年开始做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叫City Brain,城市大脑。这实际上是对波士顿Big Dig的一个非常好的反思,我待会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叫City Brain。

我们基本上的观察是,城市的问题是全世界问题,是否能够找一条新的路径来看待这件事情。这里边有一个非常基本的思考:为什么会有城市?其实城市是围绕着资源来建的。当然最基本的资源就是土地。城市会修在河边,修在港口,其实这些都是资源。只不过在今天,大家都在讲这个Big Data,对吧?但我自己更愿意用Big Resource这个词。也就是说,数据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者说决定性因素。这是一个关键的事情。我讲数据的时候,它不一定关乎大家的隐私,甚至与隐私完全没有关系,这样的数据对城市的发展也很关键,待会我会举例说明。城市能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数据资源被带入进来,就像当年把电带进城市一样。大家知道电这个科学现象是很早就发现了的,但是把电作为一种能量、一种力量带到城市里面,是跟电网有关系的。所以我说这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东西。

数据资源对城市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举个最简单例子,上塘高架,这是杭州最复杂最繁忙的立交桥。我们没有学波士顿改造这个立交桥,花那么多钱,我们只是把杭州所有的交通的流量算了一遍,再重新调配了快车道的车流,就使这个交叉路口的通行速度提高了50%。所以我想,这里不涉及隐私,因为我们只是数了数路上有多少车,都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车。

Believe or not,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者知道,就在我说话的这个时刻,路上有多少车。然后他就开始调配整个城市的资源,说要解决交通的问题。我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他如何去解决这个交通问题,这就像我们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来上课,就事先去准备一个很大的教室一样。大概全世界都有类似的情况。刚才黄教授谈到IBM的Smarter Cities,我是很晚才开始关注这个项目,到今天为止我还是没有搞明白,为什么当时IBM可以说Smart City,Without even counting the number of the cars(连行车数量都没算过)!这让我非常困惑。况且我刚才讲到,这里没有用任何可能非常隐私的数据,本质上就是数了数,有多少车在路上。

但是当你数完车的数量以后,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城市设计是多么不合理。我只是用杭州的数据来讲,但我相信世界其他城市的数据结构是差不多的。我没有办法用其他城市的数据,是因为其他城市甚至没有这个数据,所以我只能用杭州的数据。

现在我给大家三个数据,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现在城市的资源调配是有问题的。第一个数字:杭州每天到过路上的车大概是120万辆。这个数字很有意思,我们限行不限行对这个数字是没有影响的,大家请记住这件事情。但是很多城市都是搞限行的。第二个数字:大家知道我现在说话的这一时刻,杭州的道路上有多少车?大概只有20万辆。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时候,20万辆车就满足了这个城市最基本的交通的需求,其余的车只是有一会儿到了路上。大家可能很好奇,我堵车的时候有多少车?可能很多人以为堵车的时候就是120万。但其实堵车的时候也只有30多万辆车。所以,当一个城市只多了10万辆车,就能引发这么大的变化。但是大家知道在杭州登记的机动车有多少辆?大概180万辆。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只需要20万辆车满足最基本的运作,但是这城市却要为这180万辆车配停车场、配加油站,配所有的基础设施。所以请大家想想看,我们今天一个城市因为有这样的交通——注意不是因为有了技术——浪费了多少资源!

其实如果这个城市好一点,它可能是30万辆车就能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城市,但是杭州今天拥有了180万辆车,而本来这些车所占据的停车场,这些资源是可以拿来修公园,可以来做别的事情的。所以上塘高架的提速本质上是告诉你,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道路来支撑我们城市的发展,这是我自己的体会。所以,不要怪技术不好,实际上我们对城市的理解还不够,我们根本不知道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个提速告诉大家,用数据修了一条看不见的道路,让车行通畅,这很有意思。

但是,为什么说这件事在杭州是个传奇?它是在一个什么前提下完成的?去年,杭州市一共2000公里总长的公路,有20%的路面被道路施工占掉了。就是说,我们少了20%的路,速度还提高了50%。所以大家认真想一下,我们只是去数了数量,就是数了数,既不smart也不intelligent就把速度提高了。所以,这个事情让我重新看待一个城市应该怎么发展。大家可能都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技术最大的问题——这本身不是技术带来的——是使得我们滥用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

以前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挖掘机,不能乱挖土地,人们拿洋镐来挖土,太辛苦了,所以就不挖了。但是现在有了挖掘机,人们就乱挖。所以我自己觉得,还是我们自己滥用这些的能力,使得我们的资源被浪费。如果你看到这三个数字,你可能会想,就像我曾和杭州市长讲过的,“不能老百姓叫你修路,你就要修了”,老百姓可能根本没有搞清楚修路对他们伤害有多大。我觉得这是个公民意识的问题。大家不知道,对于我们现在的城市,你提了一个看起来很合理的要求,其实对大家的损害还是很大的。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把这个观点讲清楚,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源。人们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的资源被浪费得多严重,这是我自己做这件事情以后得到的体会。

图片来源 http://www.nsbd.gov.cn/zx/gcgh/

所以城市大脑想干什么?城市大脑就是要为城市留下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有地球上的资源都应该原封不动地留下来,即便要建造城市。所以我经常讲,如果说美国最不合理的一个规划是波士顿的Big Dig,那么在中国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我们要把水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跑几千公里,从南方送到北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做法,是最不该运用技术的地方。把电引到城市是好事情,但把水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那绝对不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使用资源的一个例子。

回过头来想,我们的城市大脑就是要为城市留下更多的资源。要怎样留下来?我想,一个城市进化到今天,需要有个新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我把它叫做城市大脑。今天我们要怎么协调手和脚,让手和脚用最小的能量消耗把一个东西搬起来,这是靠大脑来完成的。过去是没有人思考怎么来优化城市所有公共资源的使用的,都是靠聪明的市长来做决定。但是大家知道,城市的复杂度远远超过我们碰到的所有事情的复杂度,我们需要有新的方法。

所以城市大脑意味着什么?对“Intelligent city”或者“smart city”,我从来没搞明白过,是city有intelligence,还是把human itelligence放到city里面去,搞不清这个关系。但是我听下来呢,很多讲smart city的时候,都是要把human intelligence放到city里面去。但是城市大脑的这个“大脑”,指的不是把人的大脑装到城市里面去,而是城市自己的“大脑”,是城市自己的intelligence。大家知道,把人的大脑装到一条狗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把人的大脑放到城市里边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刚才黄教授讲到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自己是个生命体,非常有道理。这个生命体的一个最好的表现,就是它有自己的智能。

这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城市智能跟人的智能是毫无关系的。这一点我经常会讲,人也不能自大,不要以为只有人自己才有智能,大家相信一条狗、一只老鼠也是有智能的,从这点看生命是一样的。所以intelligence不专属于人,城市也有。

今天的会议我感觉蛮兴奋的,黄教授提到的好多问题我之前正好想过,包括“幽灵”这件事情。今天为什么大家会反感技术,我觉得现在几乎所有的技术都是“幽灵”。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地方去,就变成“幽灵”,在城市上空逛来逛去。一个这样的“幽灵”要真正变成一个城市的价值的话,它需要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去吸收、消化、拥抱它。我觉得城市大脑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新的基础设施,使得这些技术不会变成“幽灵”。

我也在反思,我跟很多做技术的人讨论过,我认为现在做技术的人还需要更有社会责任感。大部分做技术的人,就是想把技术塞到城市里面去。硬把技术塞到城市里面,最后就会变成城市的“幽灵”,这是很危险的。但是,如果有一个好的基础设施就会不一样。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城市边上有个水库,其实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会发大水。但是你有自来水管网后,它就不再变成“幽灵”,水就可以到每家每户,造福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市民。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同样的故事。所以我们要感谢罗马人发明了“基础设施”这个词,一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这个词是很了不起。只不过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基础设施”。当然某种意义上也没有不正确的基础设施,从我的角度来看,也没有坏的技术。“坏的技术”就不是技术,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坏的基础设施”也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基础设施,而一个好的基础设施能使技术不变成幽灵。城市大脑碰巧是这么一个基础设施。

我自己对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想象的。我认为城市将会发生一次巨大的变化。在今天,如果只说一个东西,缺了它我们马上就活不下来,那我觉得就是电了。只要现在停电,我们这个会议就不知道怎么开下去了。停水可能没有问题,不吃饭至少可以熬两天,但是没有电,我实在很难想象这个会怎么开完。但是,电力被带入城市也就这120多年。我看过一本书,其中最让我感叹的是他讲到电如何把电影变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电的话,夏天就没法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因为有了电,使得夏天在电影院看电影,从折磨变成享受。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没有从文化角度去考虑过这问题。

今天因为有了城市大脑,它实际上把computing power,算力,真正带到城市里。过去计算的能力是靠我们每人拿一台pc、拿一台笔记本电脑带到城里的。但是有了城市大脑以后,它就像当年的电网把电给带到城里一样,算力也会变成城市一个最最基础的东西。我们会进入一个算力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用与过去不一样的方式来成长我们的城市了。

城市大脑始于杭州,我觉得杭州还是蛮自豪的。城市大脑开始的时候就在离这里不远的云栖小镇。当时就有一个最基本的愿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句话我说了三年多了,从来没有人来反对过我,我假定它是真的,我说:以我刚讲的交通提速为例,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实今天我们这个城市只要用我们所消耗掉的资源的1/10,就可以让我们生活下来。也就是说,我们根本用不着六车道,只要两个车道的路就足够宽了,我们根本不需要用掉那么多的水,也不需要用到那么多的电,就可以让一个城市活下来。今天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我们允许道路占用一个城市25%的面积。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做,1/4的土地就没有了,其实是一个很不人道的做法。其实这就是技术最坏的地方,抢占那么多资源。

所以我想,只要有1/10的资源,我们就可以让今天这样一个城市活下来,那我们就有大把的时间跟可能性去想一想,余下90%的资源可以干什么。不然我们根本没有想象的空间,如果我每天还在路上要堵两小时,是吧?每修一条路,就再多修一条路,最后变成了一个被钢筋水泥和道路分割的一个community的话,我觉得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去想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只有我们用1/10的资源来让我们今天生活维持下去,我们才有可能拿那90%的可能性来想想未来是什么。所以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五年、十年,能够用1/10的资源让这个城市活下去。

最后我想讲一个蛮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从未来这个角度讲的话,美国在谈的可能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移民火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梦想,我是非常尊敬的。但是,大家认真想一下,100年以后,其实去火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人类最后的挑战是怎么留在地球上!这是人类最后的挑战!所以我想,要留在地球上,就要保证我们没有再消耗任何的资源,这是我做这件事情的最终目的。

我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原谅。谢谢大家!也谢谢黄教授让我来分享这些想法,谢谢。

演讲简报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