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
互联网之终?AI(ài)来不来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CAA)
跨媒体艺术学院(SIMA)
网络社会研究所(INS)
总召集人
黄孙权
学术委员会
李凯生、闵罕、黄孙权、陈界仁、刘怿斯、周蓬岸
引言
第十届年会“互联网之终?”——并非末世广告,而是对秩序更替的审问:当超连结的公共技艺(引用、互操作、透明可查)成为提示的自然语言界面(大型数据库、系统预设、代理决定)取代,我们是否正在跨越一条无形却决定性的界线?“AI之内/之外”亦非是末日派与荣景派(doomer/bloomer)的历史终结意识形态,这是我们已经太熟悉的资本主义运作的模式的广告词,如今,各社交平台拥有私数据(由个人数据构成的公司资产),使之成为不联网;现在AI治理的问题更隐讳,历史上所有人类的一切,人文艺术智力的结晶都将含括在内,将在未经公共授权、未标明出处与回馈机制的条件下,被编纂为一种可租用、可封装、可套利的“模型资本”。此外,谁以及什么样的资料得以被纳入模型的语言、资料与评测;谁与什么样的数据被排除在算力、标准与分润之外。这就是我们十年来反复追问的“协议”问题,亦即网络社会学式的“公共性”的关键。早期的网际世界以开放协议维系——HTTP、SMTP、RSS、ActivityPub……大家约定栏位、格式与互通性,称之为“互联”:我可以接得上你,你也能接得上我,规则公开、可审、可替换。如今的节点悄悄移位:我们面对的是模型界面——API条款、系统提示、对齐策略、内容筛检与评测束缚——它们同样扮演“协议”的角色,但多半是黑箱、可变、且由少数供应者单方推进。于是,此转变就从开放协议的“互联”(inter-operability),过渡到模型界面的“互导”(inter-guidance)。
由巨型AI公司引领的互导,实是“一般人工智能”(马克思意义上的)的剥削与极大利润化利用,由此,当工作就是提示(when work is prompt),这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危险的转折:人类共同的知识存量被清理过滤成“大语言模型”,语言这一社会关系的织机被改造成提词器的界面,工艺、判断与美学训练被压缩为一行行可计费通证费用的指令。危险不在于机器更聪明,而在于一般智能(general intellect)被公司化地圈占为产权,隐藏了掘矿─资本─劳力的广泛社会过程,并以黑箱评测与基建垄断获取梯度地租。当“工作就是提示”,我们若不重写规则,就等于把作者性、公共性与未来的分配权,一并交付给系统预设值:浏览分析判断被替换为“召唤”、手艺与编码被简化为“提示”、作者性被稀释为“参数”。
在网络社会年会迈向十周年之际,我们面对的不仅只是资本─技术的复合权力,与文化─技术的社会构造,我们更面临算法主权、语料主权、各民族国家在全球范围上的基础设施上资源斗争。也许没有比这个时刻接近马克思在《大纲》中论述的了,马克思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普遍的社会知识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他又说:“固定资本乃资本之为资本的最相称形态。”这不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难道不是资本主义的梦中情人?
十年之际,不是让我们忘记之前的问题,去更新解决方案,相反的是在延续的长战场中,找到互联网后期丧失的理想与实践可能,这恰恰好能够使我们面对看似不一样型态,确有着更为精细省力的剥削型态。
回顾网络社会研究所将把十年累积的系列研究(如 SparkLink/Archverse/合作社式模型与算力、城市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与hackathon),本届年会除了主题演讲外,另外展出文化与技术三部曲的研究资料与影像播放,以及青年学者论坛。
时间
2025年10月17-19日
地点
UFO未知终端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一号罐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398号)
直播地址
👉 B站直播链接👇


线下报名
请点击链接或扫码填写信息完成注册报名,可优先于现场签到获取同传设备与座位保留
(现场同传设备领取需抵押身份证件)

活动议程
10月17日 | ||
时间 (UTC+8) | 活动内容 | |
上午 | 青年学者论坛 | |
9:00 | 入场 | |
9:20-9:30 | 青年学者论坛 开幕致词:刘怿斯 | |
9:30-10:30 | 自组论坛|情感提词器 主持评论人:刘怿斯 发表人: 朱韵|我的“爱人”:中国乙女游戏研究的学术图景(2019—2025) 陈苏元|与AI谈恋爱:AI产品“爱”的商业构建、文本驯化与亲密关系实践——以“Replika”为例 郑叶颖|无形/限之爱:对话型AI的拟人化与情感整合 叶云鹤|从“势利媒人”到“液态亲密”:Blud用户的算法想象与日常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 |
10:30-11:10 | 自组论坛|被挟持的未来与替代想象的(不)可能:科技右翼、风险资本与反民主的幽灵 主持评论人:蒋斐然 发表人: 金博文|风险资本的政治工程:科技右翼如何驱动美国国家公司化进程 杨启晨|黑暗启蒙、敌基督者与技术弥赛亚:美国科技右翼如何构建当代神学叙事? 秦川|人文艺术实验室在技术治理背景下的谱系观察,艺术学校的批判位置 (中国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 | |
11:20-12:20 | 创意讲谈 主持评论:周蓬岸 发言嘉宾:罗霄 演讲主题:当生成成为日常:AI 时代的流变、协议与遗忘 | |
10月18日 | ||
时间 (UTC+8) | 活动内容 | |
上午 | 主旨论坛一 | |
9:00-9:30 | 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 开幕致辞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闵罕 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 会议总召 黄孙权教授 | |
9:30-10:30 | 板块一 静默编辑 发言嘉宾:迪伦·雷比林(Dylan Reibling) 演讲主题: 追问基础设施:平台、预测与提示词 | |
10:30-10:45 | 茶歇 | |
10:45-11:45 | 板块三 AI 基建志 发言嘉宾:乔安娜·莫尔(Joana Moll) 演讲主题:内在的界面 | |
11:45-12:45 | 板块一 静默编辑 发言嘉宾:斯科特·摩尔(Scott Moore) 演讲主题:【暂缺】 | |
下午 | 主旨论坛二 | |
14:00-15:00 | 板块四 当作品就是提示 发言嘉宾:尼克·蒙特福特(Nick Montfort) 演讲主题: 编码、点击与提示:生成艺术的方式 | |
15:00-16:00 | 板块四 当作品就是提示 发言嘉宾:费利克斯·斯塔尔德(Felix Stalder) 演讲主题: 数字文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艺术 | |
16:00-16:15 | 茶歇 | |
16:15-17:15 | 板块二 梯度地租 演讲主题: 杰克·斯蒂尔戈(Jack Stilgoe) 演讲主题: 让人工智能回归现实 | |
晚上 | 18:30-20:30 | 作品放映讨论会: 《互联网的终结》(The End of the Internet, 2025),迪伦·雷比林(Dylan Reibling) |
20:30-10:00 | 实时编码现场表演(Live Coding) | |
10月19日 | ||
上午 | 主旨论坛三 | |
9:30-10:30 | 板块二 梯度地租 演讲主题:詹姆斯·斯坦霍夫(James Steinhoff) 演讲主题: 提示工程与(非)决定论的政治经济学 | |
10:30-11:30 | 板块三 AI 基建志 发言嘉宾:路淼 演讲主题: 热带地区的数据中心:西非的热量管理、中国科技与能源政治 | |
下午 | 青年学者论坛 | |
1:00-2:30 | 青年学者论坛|Panel 1 静默编辑 主持评论人: 发表人: 丁凡、袁金玉、张婧妮(同济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静默编辑的公共理性再建构:交往理性视角下的隐性权力机制批判研究 黄越敏(华东师范大学)、郭都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无限深的镜子:语言符号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内循环 卢曼曼(山东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从“超级傀儡”到“赛博超级傀儡”:虚拟影响者在智能广告中的权力操控与伦理审视 赵佳菁(中国美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异端批注:越狱提示的斗争 李洋梓(南开大学 社会学系)|生成式 AI 时代同人圈参与式文化与 LGBT 可见性政治的重构 —— 基于中国小众性少数创作者的实证研究 Viola Leqi He、Max Loeffler(上海纽大) |Violence of Alignment | |
2:30-3:30 | 青年学者论坛|Panel 2 梯度地租 主持评论人: 发表人: 仝昭祥(中国美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人工/智能的地理不均衡:数据标注员的劳动过程 许可(中国美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数字流水线上的母亲:中国县域数据标注女工的母职困境 滑惜子(上海纽约大学 交互媒体艺术)|寄生于系统之间 王少玮(奥斯陆大学 人文学院媒介与传播系)|提示即投注:短剧投流中的语义金融与流量的第四价值形式(线上) | |
3:30-3:45 | 茶歇 | |
3:45-4:15 | 青年学者论坛|Panel 3 Al基建志 主持评论人: 发表人: 牟浩杰(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绿色”反对“全景”:城市基础设施的摩擦与政治 张徐姗(清华大学 社会学系)|线的织网:沿着数据中心的流动轨迹行进 | |
4:15-6:30 | 青年学者论坛|Panel 4 当作品就是提示 主持评论人: 发表人: 姜奕竹(中国美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想象的机器:AI生成艺术的美学趋同与算法权力批判 孙景赫(中国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研究)|界面、反馈与决策暴力:电子游戏与战争的同构逻辑 严慧(独立研究员、算法工程师)|算法重塑的作者性:AI艺术创作中主体身份的技术建构与权力转移 任玄奇、吴于枫(天津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从弱影像到提示词:AIGC时代梦核美学的算法收编与作者性危机 林檎(宁波诺丁汉大学 音乐传播与音乐戏剧)|算法之外:AI歌姬从生产到表演的文化表达 姚丽金(中国美术学院 美丽中国研究院)|档案展劳动中的人机协作:判断作为基础设施 金秋雨(東京藝術大学大学院 国際芸術創造研究科)|提示机制与观众记忆:当代语境下个体经验的转变 唐兰、王芷子(西安美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系)、石艺佳(西安交通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提示作为方法:AI生成艺术中的作者性、在场性与灵韵 刘磊(罗德岛设计学院 全球艺术与文化)|助燃剂:“设计师之选:诺曼·提格 — 即兴合奏”与人工智能艺术与设计的机构化(线上) | |
19:30-21:00 | 黄孙权:“文化与技术三部曲”影片放映讨论会 |
主题演讲嘉宾
(按演讲顺序排列)

迪伦·雷比林
Dylan Reibling
讲者简介: 迪伦·雷布林(Dylan Reibling)是一位加拿大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关注技术、政治与文化的交汇。他的处女长片纪录片《互联网的终结》(The End of the Internet, 2025)在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节(CPH:DOX)参赛首映,并在BAFICI、慕尼黑纪录片节(DokFest Munich)及其他国际影展放映。影片探讨了去中心化运动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塑造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雷布林曾与维斯媒体(VICE) 合作制作备受好评的系列纪录片网络战争(Cyberwar),并在北美和欧洲的各大影展与机构展示作品。他目前正在开发关于数字未来、技术前沿与政治思想的新项目。
演讲主题: 追问基础设施:平台、预测与提示词
摘要:基础设施让什么成为可能——又让什么变得不可能?
本次主旨演讲探讨基础设施——无论是网络协议、平台,还是预测算法——如何塑造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活。导演迪伦·雷布林(Dylan Reibling)在制作纪录长片《互联网的终结》(The End of the Internet, 2025)期间,与技术专家、社会行动者及不同社群的交流中,梳理了分布式系统从冷战时期的起源到当下平台主导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自由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张力。
早期的去中心化网络愿景曾许诺韧性与非等级化的交流,这些理想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互相呼应。然而,万维网的商业化进程重新集中了控制权,使平台成为数字体验的主要中介,并在算法筛选、监控与商业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的限制形式。
人工智能则带来了进一步的转变:早期的文本性基础设施强调溯源、处理与规训,而当代系统则依赖“提示”(prompt)与“预测”(prediction)。大型语言模型并非在推理,而是在根据过往数据生成概率性的延续,这引发了关于知识、想象力与规模极限的诸多疑问。
主旨演讲提出,对基础设施的批判性审视意味着揭示技术系统内部被构筑的“能供性”(affordances),因为这些能供性正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若我们不加审视地接受技术所提供的无缝体验,就有可能放弃那些需要关怀、讨论与集体投入的制度与价值。因此,基础设施必须被视为不仅仅是技术的底层结构,更是决定我们所能想象与构建的未来的关键因素。

乔安娜·莫尔
Joana Moll
讲者简介: 她是一位常驻巴塞罗那和柏林的艺术家与研究者。她的作品批判性地审视技术资本主义叙事如何塑造机器、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字母化”过程,聚焦于数据的物质性、监控,以及通过数字媒体对公民社会的军事化。她的项目曾在全球多个重要场域展出,包括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并被《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等媒体报道。她共同创立了位于巴塞罗那的批判性界面政治研究小组(Critical Interface Politics Research Group),并曾与莫兹拉基金会(Mozilla Foundation)合作。目前,她担任科隆媒体艺术学院(KHM)网络学教授,同时也是巴塞罗那设计与工程学院的访问讲师。
演讲主题: 内在的界面
摘要: 2012年,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一个一岁大的孩子试图在纸质杂志上进行“滑动”“捏合”“放大”的手势操作——当图像没有任何反应时,她显得十分沮丧。视频的结尾,家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史蒂夫·乔布斯已经在她的操作系统里写入了代码。”本次演讲以这一瞬间为切入点,探讨科技如何将自身铭刻进我们的身体、姿态与想象之中,并揭示在数据提取时代,艺术实践如何揭露那些潜藏在技术、意识形态、物质性与资本之间的无形纠缠。

斯科特·摩尔
Scott Moore
讲者简介: 斯科特·摩尔是吉特币(Gitcoin)的联合创始人和公共作品(Public Works)的普通合伙人。作为互联网原生资助模式的先驱,通过开创互联网原生的新型资助形式,已帮助社区为气候变化与开源软件等事业累计分配资金超过5亿美元。
演讲主题: 暂缺

尼克·蒙特福特
Nick Montfort
讲者简介: 尼克·蒙特福特(Nick Montfort)的创作成果包括十部由计算机生成的著作(由七家出版社出版)、合作项目《删除主义者》与《海与雀之间》,以及五十余项独立数字艺术项目。其最新诗集《全为胜利》全部由三个字母的单词构成。他在MIT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包括《未来》及两部合编文集:《新媒体读本》与《输出:计算机生成文本选集(1953-2023)》。蒙特福特现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同时担任卑尔根大学数字叙事中心首席研究员,并主导名为“修辞实验室”的创新工作室。他常年居住在纽约市。
演讲主题: 编码、点击与提示:生成艺术的方式
摘要: 自可编程的通用计算机诞生之初,艺术家们就开始尝试用它来创作艺术,并发展出多种方法。其中,编写计算机程序(coding)无疑是最早让计算机“生成艺术”的方式。起初,这种编程直接基于特定处理器的指令集进行;不久之后,更高层次的编程语言出现,使艺术家与程序员能够以更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创作。计算机发明后仅二十年间,创新者们就已开发出专门用于艺术创作的平台与工具。例如,在创意文本生成领域,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因开发出计算机角色“DOCTOR”而闻名——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聊天机器人。然而,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 ELIZA 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个角色,而是一个可用于构建不同对话系统的通用平台。同一时期,马克斯·马修斯(Max Matthews) 开发了通用合成器系统 MUSIC,而艾文·萨瑟兰(Ivan Sutherland) 的 Sketchpad 则首次实现了矢量绘图功能,成为图形用户界面的先驱。
如今,除了晦涩的底层编程(汇编语言与低级编码)、更易上手的高级语言编程,以及从超文本系统到照片编辑、三维建模等各类艺术创作工具之外,一种全新的计算机交互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 正在迅速兴起。艺术家不再需要编写针对处理器指令集的代码,也无需构建复杂的面向对象程序,甚至不必通过鼠标点击完成创作,而是可以通过输入提示词(prompt)来观察系统的生成结果。尽管我会对此次最新发展的具体细节发表一些看法,但我论述的核心观点是:新的计算艺术方式并不会取代旧的方式。如今,欧洲的演示场景(demoscene) 社群中仍有创作者使用极低层的编程语言来制作实时动画;一些艺术家依然亲自编写程序来处理图像,而非依赖Photoshop的现成功能。尽管创作平台与工具层出不穷,现场编程(live coding) 的艺术家往往会自己搭建平台——就像音乐家发明自己的乐器一样。在现场编程表演中,代码的编写与修改通常会实时投影并公开展示,使得透明性甚至某种意义上的编程教育成为表演的一部分。因此,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当提示词写作取代其他方式时我们该怎么办?而是: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计算机艺术生态的一员时,这一新的艺术生态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费利克斯·斯塔尔德
Felix Stalder
讲者简介: 费利克斯·斯塔尔德(Felix Stalder)现任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执教于美术学院“艺术与人工研究”专业。他的研究聚焦于文化、政治与技术动态的交汇点,尤其关注基于共同体的新型生产模式、版权制度、数据化进程、人工智能以及主体性转型等领域。
除了学术工作外,他还是一位活跃的文化实践者,长期担任批判性网络文化重要平台“网时代”的协调人——从早期的邮件列表到如今在联邦宇宙中的节点。他是维也纳世界信息研究所与技术政治工作组的核心成员。其学术成果丰硕,重要著作包括:《数字团结》(2014年)、《数字状况》(2016年、2018年、2023年)、《共同体的美学》(2021年)、《数字无意识》(2021年)、《从共同体到NFT》(2022年)以及《具身数据实践中的当代性》(2025年)。更多信息可访问:http://felix.openflows.com/
演讲主题: 数字文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艺术
摘要: 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社会用以组织意义、并据此引导行动的所有活动之总和,那么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对数字语境下的文化带来一种深刻的转变。
最初,数字文化由三种过程的互动所塑造:指涉性(referentiality)——意义源于事物之间的关联;共同性(communality)——意义在群体中被协商形成;以及算法性(algorithmicity)——意义通过自动化的选择过程而生成。
然而,大型语言模型(LLMs)及其他类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依循这些路径。它们所生成的内容看似具有文化意义,实则只是通过对大量变量的相关性计算得出的结果,并不依赖外部的指涉、逻辑或语义。由此,这类系统无法生成用以“指导行动的意义”,而是生成“行动”来引导意义。用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语言的功能从“表义”(signification)转向了“行动”(action)。借用唐纳德·麦肯齐(Donald McKenzie)的话,这些模型不是照相机,而是引擎。
随着这种转变,生成式AI在艺术领域最有趣的探索,是将其用作激发创作能动性的工具,而把意义的诠释权明确留给人类——如同精心设计的留白。

杰克·斯蒂尔戈
Jack Stilgoe
讲者简介: 杰克·斯蒂尔戈(Jack Stilgoe)现任伦敦大学学院科学技术学教授,致力于新兴技术治理研究。他担任英国研究与创新署(UKRI)“负责任人工智能”领导团队成员(官网:www.rai.ac.uk),曾主持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无人驾驶未来”项目(2019-2022)。作为常受关注的媒体评论专家,他同时担任英国政府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政策顾问。
演讲主题: 让人工智能回归现实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推进,关于其利弊的讨论显得愈发吊诡:益处常被描绘成乌托邦式的理想图景,风险则被渲染为关乎人类存亡的威胁。我们需要摒弃“AI例外论”,将其视为一种“寻常技术”(Narayanan and Kapoor 2025),并汲取以往新兴技术发展的经验教训。本次演讲将基于针对公众与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最新调查结果,提出一个观点:我们正处于建立更具建设性讨论的契机之中。

詹姆斯·斯坦霍夫
James Steinhoff
讲者简介: 詹姆斯·斯坦霍夫(James Steinhoff)博士现任都柏林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学院助理教授,他深耕于人工智能、数据与数字媒体的政治经济学领域,是该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其专著《自动化与自主性: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劳动、资本与机器》(帕尔格雷夫出版社,2021年)及合著《非人的力量:人工智能与资本主义的未来》(普鲁托出版社,2019年)已成为该领域重要文献。
演讲主题: 提示工程与(非)决定论的政治经济学
摘要: 本次演讲提出,可以将“提示”(prompting)的政治经济学理解为决定论与偶然性之间的博弈。资本作为一个系统,其内在逻辑总是在竭力消除运营过程中的偶然性以促进价值增殖——即便个体资本间的竞争又在不断催生新的偶然因素。提示词技术本质上是概率性算法,然而它作为接口所服务的AI,却已成为资本主义技术狂热的核心载体。本次演讲将探讨提示词为何具有概率性特征,并评估近期学界尝试在大型语言模型LLMs中“消除”偶然性的潜在影响。这种非决定性的消除在技术上看似可行,但其代价在于——它引入了一个新的计算维度,从而重塑人工智能的政治经济学格局。

路淼
讲者简介: 路淼博士是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基础设施研究、科学与技术研究以及中非研究。她的英文专著将于2025年秋季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出版。她的论文发表在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New Media & Society, and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等多个英文刊物上。
演讲主题: 热带地区的数据中心:西非的热量管理、中国科技与能源政治
摘要: 近年来AI与云计算的火热引发了数据中心在全球的建设热潮。不同于以往数据中心选址对温带的偏向,中国在热带地区的扩张表明全球云基础设施的的地理分布与物质性都在变动之中。虽然华为在非洲已经跃升为一个重要的数据中心提供商,但却面临着热管理的棘手问题。在加纳,华为承建的国家数据中心最近引入了太阳能以期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本文基于2023至2025年的采访与田野调查来解释加纳云基础设施的热政治。通过“热带物质性”这一理论框架,本文将分析一系列国家与企业的行动者如何管理、协商数据中心的物质性。经验层面,本文揭示了绿色能源的矛盾性以及全球云的地理分布变化。理论层面,本文探究了热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国家、自然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复杂互动。
创意演讲嘉宾

罗霄
讲者简介:罗霄,算法工程师,数字艺术家。实验编程创始人,从事交互媒体、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创作与教学。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AI与艺术创研中心实践导师,AI艺术创新联盟AIAIA常务理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专业背景。曾就职于腾讯ISUX和网易游戏。2005年起从事游戏开发与新媒体艺术类项目,2020年引入AI技术重构创作范式。个人作品于中国、英国、日本、南非、意大利等地展出。
演讲主题:当生成成为日常:AI 时代的流变、协议与遗忘
摘要:生成走入日常,如何避免数字艺术作品沦为可复制的提示组合?本讲座以实践者视角,从经典生成艺术的”规则”导向,转向生成式AI时期的”流变”。系统讲解三种方法:以结构保持确保形体与语义不走样,以因果约束明确可发生范围,以时间性塑形锻造节律与质感;通过可复演的生成链路,探讨AI时代的创作者在创作与展示中如何保留作者性、来源与过程。
工作团队
执行总负责:王婧洁
会务:郑叶颖、王安琪、曾梦蕊
直播及拍摄:井俱近、赵佳菁、李艺欣、李易扬、李程锦
现场/后勤:李梦书、田沛松、丁乐、王安琪、曾梦蕊
嘉宾接待:周蓬岸、田沛松、井俱进
视觉文宣:李梦书、丁乐、郑叶颖
影片放映:李程锦、曾梦蕊